西外学子三下乡:以青春助振兴,以热血沃非遗
作者:汤心怡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2023年7月15-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深耕乡村促发展,凝心聚力青春行”暑期实践团一行七人来到长安区王莽街道土门峪村、小峪口村、清水头村等具有文化品牌的典型村落,探索王莽街道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如何通过“一村一品”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与当地村领导和村民交流,深入了解王莽街道各村的致富之路。
土门峪村:万亩桃园,农旅产业铺就振兴之路
实践团成员从王莽街道土门峪村党支部委员黄明处了解到,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土门峪村居民多以种植小麦为生,但往往入不敷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村干部积极组织,村民们踊跃参与,土门峪村探索出了桃业种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振兴致富道路。
如今,鲜桃已成为土门峪村的支柱产业。经过20余年的鲜桃种植,土门峪村发展成为长安区有名的“仙桃专业村”,主要种植了超红圣、早黄金、沙红等多种早熟桃。由于土门峪村坡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产出的桃子以其味甜、色泽鲜艳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是村级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土门峪村目前种植了近六百亩富硒桃,该品种是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殊誉的产品。近期,土门峪村还从郑州果树研究院引进了五十亩的新品种,培养品质好口感佳的鲜桃。
此外,土门峪村通过鲜桃绿色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前来参观的游客。每年3月,土门峪村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凭借拥有漫山满谷千亩桃树,成为游客们扎堆看桃花的“大本营”。土门峪村还和西安嘉之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出“认领一棵树,收获一季果,共助乡村振兴”活动,丰富游客体验,领养人可以自己参与管理也可以委托果农代管所认领的果树,成熟后感受共同采摘的乐趣。
清水头村:千亩荷塘,绿色生态滋养发展红利
王莽街道清水头村党支部委员徐养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过去村中自然风光虽好,但经济状况欠佳,群众日子不好过,村中绝大多数劳动力是“跑南山”(从事苦力搬运工作)的,难以发展种植业。这几年,清水头村利用河滩与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种植以鲜桃、猕猴桃为代表的果树和莲藕,发展果园经济。鲜桃种植刚刚起步时,由于没有规范的种植流程,村民各自为战,这不但使鲜桃上市时间不一致,还导致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桃业发展。为此,村委会以长安区建设国家标准化示范园为契机,邀请专家根据地域环境特点、生产技术标准等各方面标准化要求,制定了《鲜桃生产标准化实施办法》,同时逐步引进20多个品种,填补全市的鲜桃生产空缺。在发展鲜桃产业的同时,清水头人又发展起无公害清水莲菜,利用独特的出山清水进行莲菜种植。目前已建立了340亩的优质莲藕种植示范基地,使村人均增收1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同时利用浅滩、泥滩,精细种植水稻。村里也依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秦岭北麓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休闲游”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随着游览规模的增大,为提升村内农家乐整体环境,清水头村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对全村农家乐进行统一提标改造。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清水头村率先实施了长安九大农家乐之一“桃园农家”示范项目建设,先后改扩建农家乐、民宿51户,开辟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径。同时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机联动,充分发掘当地旅游观光业潜力,利用其位于省会城市周边优势,打造了“万亩桃花”、“千亩荷塘”等景点,作为主会场连续多年举办了“桃花节”、“赏荷节”等特色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小峪口村:非遗乡集,在新时代讲述民俗文化
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魏有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2019年,小峪口村委会积极响应王莽街道“街道引导、村组主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号召,带领干部群众全域开展“花园乡村”建设。非遗——泥叫叫“落户”小峪口村后,也坚定了本村打造“非遗乡集+民俗文化”的花园乡村建设的方向。2020年,在“花园乡村”提标增质建设中,街道办又陆续引进关中土织布、关中秦腔脸谱、广陵派古琴等16个省市非遗项目,不久后,全国首个“非遗乡集”在小峪口村开集,一条集合文创、旅游等于一体的长安旅游新生态链在这里诞生了。
此后,实践团成员前往“非遗乡集” 泥叫叫体验馆实地调研并拜访了“非遗乡集”的发起人杨帆老师。2020年初,杨帆老师与小峪口村村委会签订合同,以20年租期租下一处废弃宅院。杨帆老师作为景观设计师参与小峪口村改造设计。他始终认为,必须在乡村改造中注入文化元素,而产生于乡村的非遗是乡村文化最合适的体现。离开传统村落,非遗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杨帆老师一直在为鱼化“泥叫叫”寻找“容身之处”,这是一种彩色的低温陶玩具哨子,兼有音响和观赏双重属性。小峪口村也在寻找能够承载乡村精神内核的文化载体,两者一拍即合。杨帆老师决定将鱼化泥叫叫“搬”到小峪口村,他从一个设计者变成参与者和主体。此后,在杨帆老师的带动、吸引下,先后又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入驻小峪口村,成了村里的新村民,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找到了家。
未来“非遗乡集”将吸引有规模、有特色的运营团队,构建“非遗乡集+体验式民宿+村落集体经济服务”的运营模式,推出服务于游客、体验者的休闲旅游基地,打造有景可看、有艺可研的新型旅游业态。
实践团成员也拜访了“非遗乡集”秦腔戏曲脸谱传承人陈耀武先生。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陈耀武从小就接触到了秦腔戏曲,苍凉悲壮、激越高亢的唱腔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专业剧团工作期间,陈耀武发现一般的戏曲演员只关心自身所扮演角色的造型,一些演出社团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演出业务上。种类繁多的秦腔脸谱处于一种无序和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整理,一些早期的秦腔脸谱更是处于遗落失散的境地,这让他萌生出了系统发掘和整理秦腔脸谱的念头,他一边演出,一边搜集、整理和绘制秦腔脸谱。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秦腔脸谱,他跑遍了陕、甘等地区的30多个市、县和乡村,只要打听到谁家有老脸谱,就立即出发前去拜访,几年下来,他已经收集到了一千多张秦腔图谱,其中一套民国时期的秦腔脸谱图集共有80多幅脸谱图画,非常珍贵。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秦腔脸谱,陈耀武先生受杨帆老师的邀请,入驻小峪口村“非遗乡集”,探索“非遗+民宿”“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多种非遗文化传承模式和非遗乡集新业态,让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最后,陈耀武先生说,“我对秦腔脸谱的发展充满信心,要将秦腔脸谱和小峪口村村民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给村民讲解脸谱背后的艺术和文化知识,给爱好脸谱的村民传授脸谱绘制技艺,带领他们在村里闲置的老物件上绘制脸谱,丰富脸谱的表现形式,并帮助他们进行销售,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学子深入基层与群众,明白了实践的意义,开拓了面向未来的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实践生活中,我院学子也将勇于担当,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27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聚焦城乡服务差距,走访无锡医疗卫生
- 为深入了解城乡服务差距的情况,在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后,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终究还是我们对不”队在八月二号去往无锡君瑞中医
- 大学社会实践 08-27
- 筑梦红军长征路,老根据地铭刻红军初心
- 2023年8月2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夕阳红社会实践队到达了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老革命根据地,探访长征誓师圣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大学社会实践 08-27
- 美丽塔村,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
- 大学社会实践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