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访民情”。在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乡村医生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关注农村传染病和应急事件处理,最大程度维护好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城乡服务差距缩小已成为普遍关注点。
为深入了解城乡服务差距的情况,在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后,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终究还是我们对不”队在八月二号去往无锡君瑞中医门诊部,进一步进行实地考察,对张驰宇医生进行了现场采访。
(图为张医生在办公室办公。通讯员 严佩雯 拍摄)
张弛宇医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是国家人社部认证保健按摩一级技师,毕业后返回家乡无锡宜兴尊父承医,他擅长多项中医适宜技术,如针刺、推拿、穴位埋线、三伏灸等治疗方法,坚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在采访中张医生向队员们透露无锡工作人员的月薪大概在3000至5000之间,五万以上的工薪阶层并不多,且就业情况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中最显著的部分,他指出应当因地制宜,增设就业岗位,提供机会。当被问及哪些财税政策可以帮助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时,张医生坦言要少搞“面子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使用,重视医疗、教育部分,面向农民宣传基础设施,减少农村地区税负,同时通过实际行动开展社区服务交流,发挥居委会领导力量,让工人妇女党员各阶级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地有前来治疗的病人,团队成员们也近距离了解了部分病人的治疗过程。一位从石家庄到无锡带孩子的阿姨,她肩膀的神经痛到了手上,在张医生辨证论治下,诊断为脉络阻滞,采用长针疗法进行治疗,运用六至七寸的长针以点带面,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从而使得肩部粘连彻底根除,全方位松解疼痛。张医生介绍长针是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手掌长度,一般为六至七寸或更长。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肩周围关节炎症等多种疾病。
(图为张驰宇医生在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讯员 严佩雯 拍摄)
伴随着采访过程的推进,张驰宇医生断断续续的接收了十五位病人,他们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阶级。有刚刚毕业工作的女性,因月经失调前来调理,张医生采用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功效的艾灸进行治疗;也有在审计行业工作的关节炎患者,不远万里从加拿大回来,张医生为他采取针刺推拿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此外,张医生擅长治疗小儿呼吸道,尤其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他表示三伏贴最适用于反复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体质虚弱人群,能温阳助阳、增强免疫力。
针对社区医疗在居民生活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谈谈个人想法时,张弛宇医生认为,由于社区医疗机构从设施、诊疗水平等客观条件上与大医院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当加大对社区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和使用。
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硬件匮乏、设备陈旧,甚至外部环境太差影响了居民就诊信心,并且许多社区医疗机构业务单一、技术水平偏低,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和高级人才,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和内容,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惠和连续性服务的好处,并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转变居民的观念,逐步引进高级人才和提高对于社区医疗的建设扶持力度。
与张弛宇医生交谈后,队员们意识到社区医疗机构将成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在未来,健全社区医疗网络,使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构建更为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框架。
(图为张弛宇医生在接受团队成员一对一采访。通讯员 陈琪 拍摄)
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农村的基层医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张弛宇医生的父亲正是一名乡村医生,目前在村里开设了一所卫生站。
谈及农村卫生站,张弛宇医生告诉队员们,2023年3月,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于那些仍然面临着“看病难”、“就医难”等问题的乡村,要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卫生网络建设,加快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加强基础设施、药物的配备,提高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能力,同时张医生表示,希望在500至1000米内就能拥有一个卫生站,让小病小治,减轻大医院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医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使基层的诊疗系统更为健全,让农户不用出门就能得到更好的诊疗服务。近年来,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运用财税等各种手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助力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张弛宇医生所在的医院。通讯员 陈琪 供图)
撰稿人:陈梦圆、严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