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拂晓报》:赓续红色火种,传承红色精神
作者:潘芷欣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在红色文化宣传媒介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党报这一宣传媒介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有这样一份报刊,它跨越历史长河,历经时代的变更与冲击,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就是《拂晓报》。为了更深入地探寻《拂晓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同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拂晓报》以及其他党报认知程度,好一支实践团于7月10日-11日前往安徽省宿州市雪枫纪念馆、《拂晓报》报史馆、拂晓报社和灵璧县尹集镇尹楼村等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线下实地调研。
《拂晓报》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的亲自倡导和组织下,于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在鼓舞军民士气、根据地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巩固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拂晓报》坚守“五个精神”“六个作风”的拂晓精神,多次荣获“全国先进新闻单位”“安徽省先进新闻集体”“宿州市新闻出版文艺战线大练兵活动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称号。这些初步了解的《拂晓报》背景知识,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后续调研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洗尽铅华,壮志依旧未改
在安徽省宿州市雪枫纪念馆,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彭雪枫将军以及创办《拂晓报》的背后故事。彭将军是在物质条件及其匮乏的情况下,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穷尽所得创刊的。看到这,团队成员不由内心的敬畏之情,并表示未来定不负先辈嘱托,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走近《拂晓报》报史馆——一座历经革命年代的风雨历程、浓缩了《拂晓报》85年来峥嵘岁月的红色报史馆,一张油迹斑斑的《拂晓报》创刊号版面图映入眼帘。结合图片旁的文字注解,团队成员了解到,创刊之初,报社的条件相当简陋,印刷效果不好,因此报刊常常是油迹斑斑的。但正是这样一份报刊,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大厅慢慢往馆内深处走,图文并茂的展墙把实践团带回了那段艰苦又峥嵘的岁月。通过仔细阅读并记录展墙上的图文,实践团了解到《拂晓报》的历史沿革可分为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四个阶段。走出报史馆,我仍意犹未尽,沉浸在这悠久又厚重的历史中。却与来所经,苍苍横翠微。历经八十五载,《拂晓报》洗尽铅华,却仍初心依旧,壮志未改。
对话人物,知其发展现状
在与马峰记者的交谈中,团队成员深有感触。与过去不同,报社内先进的印刷设备宣告着《拂晓报》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全新的时代。通过对报社工作人员的简单走访,队员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拂晓报》目前分为工商战线、政要战线、农村战线等多个板块,并且已经发展成以报纸公众号、视频号、微信号、辅导新闻网、宿州手机报等多媒体为载体的大报。
在采访过程中,马峰书记告诉实践团成员,在从事报社采编工作期间,通过零距离接触社会民生并把党和群众的声音刊登在报纸上,能够给他许多思想方面的启发。在谈及《拂晓报》未来发展前景时,马书记表示:“我对《拂晓报》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在今后融媒体的建设中,《拂晓报》的红色基因与血脉仍然不过时,并且仍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复盘整理,探索发展路径
两天的实地调研,让团队成员不仅对皖北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还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情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将会对调研所得的内容进行复盘整理,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拂晓报》的发展现状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拂晓报》的作用尤为重要。实践团成员也会继续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拂晓报》,走进《拂晓报》,去探寻其蕴含的红色基因,勿让它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0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走进高端工业 融入吉利智造(二)
-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长安大学赴浙江吉利“走进高端工业,融入吉利智造”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
- 大学社会实践 07-20
- 宁波学子三下乡:万变守其本,剪纸持长青
- 宁波财经学院“魅力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文化,研究剪纸艺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弘扬
- 大学社会实践 07-20
- 走近高端工业,融入吉利制造
- 7月19日,长安大学赴浙江宁波“走近高端工业,融入吉利制造”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浙江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动力总成研究院进行参观研讨。
- 大学社会实践 07-20
- “童”心筑防线,安全记心间
-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帮助孩子们提高暑期安全意识,7月20日,滴水行动之春润小分队来到象山高塘学校
- 大学社会实践 07-20
- 笔墨共叙三笔字
- 今天我们开展“笔墨共叙三笔字”和“妙手生辉”课程。在三笔字课程上,我们带领孩子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坐姿歌》和文字在历史上的演变。
- 大学社会实践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