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素质教育之基,绽民族团结之花
引言:翻山越海,逐峰挽浪,从东到西,情深意长;即使是微光,也想照亮你们前行的路~
7月13日至31日,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山海音支教队”一行7人在刘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疏勒镇张骞社区进行了为期23天的支教活动。本次活动为青岛大学七海公益云支教“鲁喀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从志愿者和受助学生两方面发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实践背景: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促进鲁喀两地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为增进民族大团结、大繁荣贡献青春力量。团队借助“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支教项目,经过线上支教、说课演示、线下答辩、综合评价等环节的层层选拔,成功入选“鲁喀专项”支教志愿服务活动。7月13日,全体成员从青岛出发,前往5000公里外的新疆喀什开展为期23天的线下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准备:
在出发前,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了“鲁喀专项”线下支教培训会,并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依据自身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置与备课,规范化、流程化准备教案,确保课程内容的可控性与合理性,在出发前完成充足、丰富的课程素材以适应当地受支教学生的需求。在抵达后,为在实务辖区内能够有效开展相应工作,山海音支教队积极与社区负责人、学生儿童及社工沟通对接,明确当地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通过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的充分联动,来保证志愿者们高效开展志愿支教服务活动。
实践过程:
山海音支教队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受支教学生国语水平不高、素质教育课程缺乏的特点,设置了普通话实训、安全教育、国学礼仪、红星团课、海洋科普和党毛笔书法等各类丰富的课程,共计开展课程45节、一对一课业支持24课时、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1场、安全知识科普讲座(活动)1场,并完成社区营造典型案例1个,协助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1支,联动社区内部资源并借助“七海公益云支教平台”保障初高中部分学生长期可持续的一对一学业支持。
课程展示:
01
国语学习
万意通达需言表,一寸光阴不可轻
国语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志愿者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孩子国语发音前后鼻音不准确、声调认读难分清等问题,结合学习需求,综合运用绕口令、声调操等多种授课方式推广介绍国语,将国语教学融合于趣味课堂,实现兴趣发展与语言提升互促共进。
02
国学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志愿者们针对学生的课堂习惯和公共场合表现,结合《弟子规》教学开展礼仪课堂。通过国学礼仪的教学,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自身修养准则,在学习本民族礼仪过程中能深刻的认识华夏文化的精髓,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和璀璨报以敬意,以此涵养自身的精神家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03
国学书法课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孩子们感受国学书法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志愿者们设置了国学书法课,手把手的教孩子们“写好中国字”,为做好“中国人”筑基。
04
趣味语文
枕上诗书梦华春,巧思妙趣智横生
将手工折纸、绘画与诗词古文相结合,不仅锻炼学生观察和发现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体验中帮助学生练习动物形态的掌握、感受作品中事物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动态美,同时激发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
05
英文字母操
身体也是大铅笔,我们一起A~B~C~
英文字母操是TPR(全身反应)教学法的一种,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和单词的拼读,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06
益智游戏课
趣味游戏大智慧,全身上下动起来~
志愿者们针对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设置趣味游戏课堂,通过绘画、泥塑、折纸和照镜子游戏等,丰富孩子们假期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在互动中进行志愿者与孩子之间、各民族孩子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实践感悟:
喀什之旅圆满完成,青年之路来日方长。从东到西,跨越山海是队伍最开始组成时就下定的决心。
我们经历了人均八十工时的线上支教经验累积,满怀志愿之心贡献青春力量,认真对待每一次线上支教,经历团队的累计工时选拔和团队课程选拔,最终获得了来到祖国西部—新疆喀什的机会。能够成为自千名志愿者中选拔出的队伍中的一员,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做奋斗者、志愿人,离不开整个队伍的坚持和努力。
梦想雄奇,奋斗美丽。喀什支教之旅绝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回忆,更是闪着光的实践之旅,是奋斗之路的一步一脚印。我们这代青年人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全体队员在见识醉美新疆、体验支教生活之外更深层的意义是加深了奋斗实践的印象,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我们愿意乘新时代春风,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