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基层,深入乡村探振兴”——河南省卢氏县西南山区香菇发展调研之观察篇
作者:夏钰博 岳佳琳 来源:夏钰博 岳佳琳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项计划 西北大学暑期调研团
2022年8月8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春走基层,深入乡村探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河南豫西调研团来到了富有“中国香菇第一村”美誉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朱阳关王店村,实地参观了信念集团在当地建立的大规模香菇生产基地,就香菇产业链发展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对当地农户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
调研团队从卢氏县城来到信念集团在朱阳关王店村的香菇生产、销售基地。在基地,调研团队看到了规模庞大的香菇种植大棚以及设施完备的冷库储存车间。农户可以以个人名义与集团合作,承包大棚并进行种植。长成的香菇再根据品种、质量进行分类,在向客户发货前,存放在冷库中低温保鲜。在销售上,集团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源,销路广泛。经基地负责人介绍了解到,该基地共有21个冷库,储存了18个不同品种的香菇,对内销往深圳、广州等南方发达城市与地区,对外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在政府政策以及企业支持下,相较于之前自产自销,农户种植香菇所承担的风险更低,前期技术投入以及销售问题都迎刃而解。
“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一万余棒菌棒就能够‘喝饱’水,达到适宜的湿度”,负责人指着生产大棚里的自动喷淋装置对队员们介绍道。他讲到,以前给菌棒注水,一个菇棚一万余棒菌棒需要3到4天时间,耗时耗力,且注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如今,有了高科技的生产装置,通过实时电子秤可以测量缺水菌棒的数量并自动定位进行浇水。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高效化、便捷化。在技术支持下,香菇生产也突破了季节性障碍,相比于之前只能在春秋季生产香菇,如今一年四季均可通过控制棚内温度、湿度来满足香菇的生长条件,从而达到“全年有收成”的成果,这是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交融的具体体现。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五里川镇河南村,对当地香菇种植户丁师傅进行了采访。与丁师傅经过一番交流,成员们了解到:对自产自销的农户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销路,而是成本与产量。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气候变化较大、品种老化,大部分农户所种的香菇产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香菇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相比于前几年,近几年收入只能勉强与成本持平,这给个体农户生产带来很大压力。但在政府的帮扶下,在大棚租赁时给予农户一定的优惠,保障了农户种植的基本条件,大大减轻了个体农户的生产压力。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经过多年经验总结,卢氏逐渐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样的发展模式。河南信念集团在脱贫攻坚阶段,由政府牵头将其招商引资至卢氏西南山区,并成立了负责技术研发的子公司——林海兴华,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整合当地资源,发展起了以香菇为主导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及销售业务。并逐渐形成了以信念集团为龙头企业,通过农业合作社将农户汇集,将企业研发、农户种植、集团销售紧密相连,为卢氏西南山区香菇种植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团队对卢氏县香菇种植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当地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高效扶贫模式带给种植农户的变化;同时,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体会到卢氏县香菇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对香菇种植前景和山区人民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这次实践,调研团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明确了大学生要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想要了解当今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就必须将青春的脚印留在田间地头,切实和参与其中的基层农户交流,才能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认知与感受。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14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百年艰辛记心间 红色基因永相传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宣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响应习总书记传承红色精神的号召,7月15日,南京工程学院别出心材志愿服务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
- 揭关爱外衣,保夕阳永红
- 为积极响应国家“防范养老诈骗,安享幸福晚年”相关政策的号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揭‘关爱’外衣,保夕阳永红”团队立足老年群体,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