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7月6日讯(通讯员 谭佩 黄河谣)2023年7月1日,湘潭理工学院"湘理乡亲促振兴"实践团。为了解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新,来到了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邵阳市邵阳县五峰铺新田村进行实地调研。
7月4日,"湘理乡亲促振兴"团队为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对新田村进行了文化非遗探究,经过采访调查,成员成功地采访到了两位非遗的传承人,为大家揭开非遗的神秘面纱——绿豆粑,编斗笠。通过此次观察和采访,成员们对传统手艺和当地美食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相信跟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号召,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免遭遗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访调研组成员先是在当地大街小巷中寻觅到了传统美食——“绿豆粑”,随后队员们在好心又和蔼的陈书记的带领下,领略到传统美食“绿豆粑”的风采。五峰铺绿豆粑傅承人彭智慧,从小受到地区民间文化的熏陶,有做糍粑的习惯。多年来,彭智慧为了传播五峰铺绿豆粑,开展了很多培训,并邀请了许多企业家投资当地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传承。
绿豆粑仅糯米和绿豆两种材料制成。据团队了解,绿豆糍粑选材,浸泡,蒸熟,配料,烘烤到完成,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工匠都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马虎。虽然绿豆粑味美无比,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目前五峰铺镇上只有十五个人会做这种传统的绿豆粑,并且近几年绿豆粑的销量一直在下降。实践团为深入了解绿豆粑的情况,通过村委主任采访到了一位专门带领村民售卖绿豆粑的老板:黄老板。他告诉实践团:“绿豆粑现在售卖情况非常不乐观。因为绿豆粑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保质期短,只有七天保质期,这导致绿豆粑的售卖期也短,很多卖不出去的绿豆粑都留不长久,二是烹饪方式麻烦,绿豆粑一般都是用高温油炸烹饪,所有做的时候油烟非常大,我也想过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可惜我们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也不懂那些原理。"然而一门手艺能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并不容易,所以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这种技艺的失传,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文化,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出现了断代的现象。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意识到:要想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需要外部的社会支持,更需要内部的“自我救赎”。这不仅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非遗保护不单单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年轻人有义务去保护这些非遗文化,不能让它们在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永远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7月4日下午四点,实践团走进五峰铺另一位住户——陈叔的家中,他是当地传统手艺——编斗笠的传承人,编斗笠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由竹子编制而成,一共分为两层,外层的面子所需竹条较细编制较为复杂(大约要两个小时),里层所需竹条较粗,但是相比于外层所用时间会短半个小时左右。中间塞上棕丝,外面刷一层油,一个编好的内外层斗笠就做成了。
据陈叔陈述目前村民一天可以编制8个半成的斗笠。一个可以卖6.6元。每隔半个月会有老板来收取村民里外两层编制好的半成品斗笠,商家收购后再次加工,加入棕丝,后刷层油用于防水,完整的斗笠就做好了。实践团了解到,编制、售卖斗笠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尽管许多在田地工作的村民都需要斗笠。同时正值七八月暑期炎热,乡亲们需要斗笠来防晒。但每过夏天,斗笠售卖就进入了冷淡期。陈叔对实践团说:“我们的斗笠编出来好看又实用,卖的也便宜,一个要两元钱,可这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大家都看不上这种简陋的手工制品了,除了夏天经常会有农民来买,也没什么人愿意买了。·”
7月4日下午六点,"湘理乡亲促振兴"团队结束了今日的采访调研,"传承人对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执着,热爱,愿意穷尽自己的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把手艺传承下去。”队长杨睿锦如是说。此次实践让实践队员们都收益匪浅,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通讯员谭佩,黄河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