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生命的孤独与光亮
——论铁凝《沙果》中沙果的人物形象分
铁凝的《沙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沙果,一个因智力受损而成为家庭和社会双重边缘人的普通女性,承载了无数生命的孤独与挣扎。
沙果的命运充满了残酷的隐喻。她本聪明伶俐,却因病导致智力受损,从此被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无情地排斥。家庭成为她生命中第一个隔离的场域:母亲的冷漠、丈夫的疏离、孩子的回避,将她推向了情感的荒漠。这种从亲密关系中被剥夺的命运,奠定了她悲剧性的生存基调。但铁凝的笔触并未止步于“受害者”的刻画。沙果并非完全屈服于命运,她试图在边缘中重新寻找意义。她成为牛奶站的“义务帮手”,尽管忙乱中显得笨拙无用,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沙果的忙碌,既是对归属感的追求,也是她微弱但顽强的生命回应。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言语,都隐含着她作为“边缘人”的自我挣扎与情感渴求。
沙果的“取奶”是她渴望融入的姿态。沙果每天在五点钟的朦胧中迎接订户,为他们取奶,这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她的热情仿佛要打破她与他人之间的无形界限,而每一次奔忙、跺脚,都是她试图融入这个微型社会的方式。这份执着的努力背后,潜藏的是她对接纳与认可的深切渴望。当沙果看到“我”的身影时,她会兴奋地大喊:“来了!来了!”这一行为充满孩子般的急切与单纯,却也带着一种深深的无助。她想通过热情的动作来吸引注意,甚至表现出一种讨好式的殷勤,这既是她对他人认可的需求,也是她试图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过度的热情,往往适得其反,显露出她与正常社会交往的割裂感。沙果的孤独贯穿始终。那句“他们不要我了”更是将这种孤独推向了高潮。
铁凝对沙果孤独的描写,并不通过宏大的叙述,而是埋藏在日常琐事中。当她将不属于“我”的奶递过来时,大妈会毫不客气地夺过奶袋,递给真正的主人。而此时,沙果的脸会变得通红,“尴尬地原地转上两圈,自惭地把眼笑成一条线”。短短的几笔,刻画出一个边缘人的羞怯与无措。沙果的羞赧,不是单纯的性格内向,而是她在一次次努力融入后遭遇失败的下意识反应。她的笨拙、失误,甚至显得滑稽,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凉。这一小小的动作,将她内心的脆弱与自卑暴露无遗。她的红脸与转圈,不仅是对外界的不适应,也是她对自身“被边缘化”身份的无声认同。
尽管沙果的取奶行为充满笨拙与失败,但这却是她日常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主动选择。沙果无法改变家庭对她的疏离,也无法改变社会对她的排斥,但她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微弱的认同。这种渴望,也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被看见、被接受。
沙果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普遍性的象征。她代表了那些因种种原因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特殊人群、弱势个体,乃至一切不符合主流规范的人。在沙果的挣扎与痛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个体命运的悲剧,也感受到了家庭与社会对边缘人群的集体漠视。然而,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坚韧的一面。沙果的生命闪烁着微弱却真实的光芒。这光芒,虽微弱,却足以穿透寒冬,照亮每一个被忽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