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养老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个人养老金制度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坚实的养老保障。然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开户和缴存、投资人数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现实情况,8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养颐税研队”来到南京市栖霞区社保局进行了实地调研。
“开户热、缴存冷、投资淡”
自2022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西安等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试点。南京虽未进行试点,但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也对这一制度有所了解:“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存在领取时收入不高的情况,群众很难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总体收益抱有期望。”那么即使一些人选择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未必愿意进行缴费和投资。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据国家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初,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这一数据表明,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尽管开户人数持续增长,实际缴存和投资情况并不理想。据人社部及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末实际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左右,人均缴存金额远低于每年1.2万元的缴存上限,仅为2000元左右。而实际投资人数更是仅占缴存人数的62%,约为682万人。
图为向社保局人员询问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问题 党陟颖摄
“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视角的分析
从政策方面来看:通过对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我们分析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缴存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对于未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低收入人群,缴存时的税收优惠无法享受而领取时反而还需要交税;而对于高收入人群,每年最高只能省5400元,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着实有限。另外,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运行,缺乏应急退出机制,会影响很多年轻群体的参与意愿。
从相关企业来看:截至2024年6月初,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有762款,其中储蓄产品465款,基金产品192款,保险产品82款,理财产品23款。金融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的现象,部分产品缺乏吸引力,不能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者提供更符合自身条件的产品。并且一些提供金融产品的企业缺乏对金融工作的普及。
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对我们采访问题的回答,让我们对个人角度更加重视,考虑个人对政策的参与意愿、政策认知等等。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可以发现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于年龄在31岁至40岁的中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较大,吸引他们最主要的原因是“提前为退休养老做准备”和“抵税”。此外,根据《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22.6%的被调查者不愿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44.35%的人保持中立,其余人则有意愿参与该制度。可见大部分人对这一政策存在观望态度。而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担心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风险;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经济压力过大;也有对政策本身的顾虑,如账户封闭运行不能即存即取,等等。
图为社保局工作人员解答团队疑惑 党陟颖摄
多方合力,聚沙成塔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结合我们从社保局人员中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在个税起征点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可以给予其相应的财政补贴;而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则可以扩大优惠力度,如实行差异化的缴存限额、领取税率;至于高收入群体可以设置税收优惠的上限,避免高收入群体借此避税。从而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同时,也可以探索建立应急退出机制,以应对突发情况下的资金需求。
丰富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金产品。特别是要推出更多长期稳健、风险适中的投资品种,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意愿较高的中青年中高收入群,和一些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了解程度低的农民等特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认知度。此外,金融企业也承担起宣传推广的态度,积极对投资者进行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普及养老金制度知识和投资理念,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决策能力。
总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资金来源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成为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为与社保局人员的合影 社保局工作人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