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三下乡:黄河之畔,岁月之痕

发布时间:2024-08-12     阅读
五位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生活经历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新中国变迁史。7月21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来到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甜水镇高崾岘村,走进他们的生活,听他们讲述那些岁月的故事,通过老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展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巨大变迁。
充分准备,立足实际
在进行采访前,社会实践队对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和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黄河,这个中国的母亲河,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的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实地采访,深度问答
社会实践队的采访分为三个部分:老人个人生活经历,老人对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变迁的感受,以及老人对黄河流域未来发展的期待。
王爷爷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并非一直生活在这里,是由于工作调动来到这里的,他还清楚的记得自己来到这里的那一天是六月一日。一转眼到了现在,女儿也读完了研究生,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每天就出去玩玩,晒晒太阳、聊聊天。
在谈到经济变迁时,老人们纷纷表示,他们年轻时的艰辛如今已难以想象。社会实践队详细询问了粮票相关的经历。李大爷说:“我年轻时,吃饭都是问题,粮票、布票、糖票都限量。”陈奶奶更是开玩笑说:“天天都吃不饱!”社会实践队员了解到,我国粮食短缺。1953年起,为了稳定物价,保障供给,粮食油料一律凭票定量供应,城乡居民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之中。1959年至1961年,由于粮油供应指标减少,还出现了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 而且分量都极少。在几位老人的印象里,粮票一直到七几八几年才取消。问到交通出行,张大妈则感慨道:“哪有什么交通工具?以前都靠腿走路,自行车都没有!”

图为实践队成员实地采访当地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雨婷 供图
 
在谈到黄河流域的未来发展时,王爷爷恰好曾在威海生活,他说当时黄河边上的地都是盐碱地,用黄河水冲淡地里的盐分,连喝的水都是咸的,去那里出差要从家里带水,不过现在已经大有改观了。
谈到新中国的变迁,老人们都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地位也日益上升,生活看病交通都十分便捷,社会保障也很完善。
总结分析,深刻体悟
通过对老人们的采访,社会实践队发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政治体制的变迁最为显著。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先进,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风貌的变化,也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 从“食”的变化中, 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 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一粒米里看世界, 两箸间话国情, 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蓝子”里, 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上, 不难寻找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让人们惊喜。从乡间的土路到砖路,再到柏油马路,人们的出行方式不断演变。从最初的步行和自行车,到如今的小汽车和高铁飞机,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新中国成立27周年硕果累累, 成就辉煌。从1949年至2024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百姓的衣、食、住、行和休闲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可以说, 民生巨变。它充分地彰显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正确:是改革开放使民生发生巨变, 是党的领导给人们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稳坐高谈万里,不如趻踔一程。通过这次深入访谈,实践队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深刻认识。老人的一生,就是新中国变迁的缩影。他们的经历,让社会实践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青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展望未来,社会实践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流域和新中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为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翔 供图
 



 
作者:陈雨婷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
责编:今日大学生网 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聆听民声之韵,感悟时代之秘
  • 倾听黄河之声,体察民众之情
  • 倾听人生经历,感知中国故事
  • 黄河滔滔,岁月华夏
  • 黄河之畔,岁月之痕
  • 岁月如歌,智慧之光
  • 南财学子探苏城:筑支持体系基石 绘美满家庭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