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索挖掘隋唐大运河的丰富文化内涵及探索隋唐运河古镇的现代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三下乡”河“运”华夏——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亲民程度研究调研实践团队于2024年6月29日,在淮北市博物馆(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和隋唐运河古镇开展了第一天的调研。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前合影)
上午9:30,团队成员抵达淮北市博物馆(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开始了对隋唐大运河文化的探寻之旅。在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们被馆内丰富的文物珍品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所吸引。我们欣赏了隋唐运河开凿的巨幅壁画,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欣赏了通过运河连接的来自于全国各地著名窑口的珍贵瓷器,领略了运河贸易的繁荣景象;通过观赏利用雕塑与绘画还原的柳孜盛景,感受到了运河昔日的辉煌。此外,我们还详细了解了运河申遗成功的历程,对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上午10:30,团队成员们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及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下午18:30,团队成员们来到隋唐运河古镇进行实地调研。我们沿着古镇的街道漫步,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街边的店铺。在店铺中,我们观赏了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巧与独特。
下午19:00,团队成员开始发放关于隋唐运河古镇旅游体验的调查问卷。夜晚的古镇灯火通明,商贩众多,游客络绎不绝。团队成员们向游客发放问卷,询问他们对古镇旅游体验的看法和建议。许多店家对团队的调研工作表示热切支持,主动配合调研,并表达了对古镇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晚上20:00,团队成员在隋唐运河古镇北门集合,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我们对隋唐大运河和古镇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运河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近年来,淮北市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淮北市让古镇与居民的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为探究隋唐大运河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三下乡”河“运”华夏——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亲民程度研究调研实践团队于2024年6月30日,在濉溪古城石板街开展了第二天的调研。
(团队成员在濉溪古城石板街门楼前合影)
鉴于石板街傍晚人流量大,因此,团队成员于下午5点半来到了淮北老城石板街,亲身感受石板街的运河文化氛围,与此同时,面向游客、店铺经营者发放关于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的亲民度问卷。石板街上游人如织,往来游客络绎不绝,繁华景象四处可见。团队总共发放了100份线下问卷。在与游客交谈过程中得知,大部分游客十分看好石板街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且支持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提高了我们团队对于运河文化调研及后续工作的信心。
下午6:30,团队成员将调查问卷向小组负责人汇总,之后分为两小组,对石板街的非遗及网红店铺进行访谈调研。在访谈中我们得知,石板街的大多数商铺皆由本地人经营,例如老德兴这种店铺已有百年历史,是在石板街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石板街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石板街在政府的帮助下重修改建成一条完整的商业街,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在对商铺经营者的访谈中感受到了石板街具体而生动的运河文化,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我们拉回了运河街巷。
晚上8:00,团队成员于石板街东门集合,对今天的调研进行了交流与总结后返校。濉溪古城石板街是千年运河留存于世的现代遗迹,运河文化早已融入了石板街居民的生活。通过今天的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运河文化中的工艺文化和饮食文化,石板街上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运河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古城石板街作为一张展示淮北运河文化的靓丽名片,游客在游览石板街时,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
为探究隋唐大运河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三下乡”河“运”华夏——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亲民程度研究调研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3日,在淮北市百善镇柳孜文化园和柳孜运河遗址开展了第三天的调研。
(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在柳孜运河文化园前合影)
上午9点半,团队成员抵达柳孜文化园,开始对当地游客发放问卷。由于天气炎热且景区内大部分设施没有开放,这里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以中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与工作人员、游客的互动中,发现很多人都能热情地分享他们对运河文化的深厚了解,特别是几位保安大叔,他们亲切友好,对团队成员们所提出的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从他们的口中得知节假日期间到柳孜运河文化园的外地游客非常多,这让团队成员们认识到作为淮北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中国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获得外界的认可。
上午11点,团队成员到达柳孜运河遗址,由于遗址正在施工阶段,团队向工地的工作人员开展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柳孜运河遗迹在2000年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重要的文物被发掘开发。此外,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对于研究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运河结构、河道变迁、水工技术、造船技术、漕运历史、商旅活动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午12点半,团队成员在对本次调查进行详细总结后返回学校。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活动,我们认为柳孜运河遗址的文化价值开发潜力巨大,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为深入探索隋唐大运河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学院河“运”华夏——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亲民程度研究调研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2日,在淮北相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第四天的调研。
上午9:30,团队成员来到淮北相山国家森林公园,运用对游客发放关于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认知与参与度问卷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实地了解游客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的参与者大部分是淮北本地居民,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认知与参与度都较高;虽然有小部分居民不太了解运河文化,但是在团队成员的介绍下,表示愿意去了解并参与运河文化,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团队后续工作的信心。
(团队成员在公园内发放调查问卷)
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听中感,从谈中悟,从多个角度了解到不同民众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的认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淮北本地居民,对淮北运河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入的了解,听他讲述运河公园的建立,讲述运河的故事,这些生动的材料填补了我们部分知识空白;通过访谈一群结伴上山游玩的学生,了解了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运河文化,感受了他们对运河文化的浓厚热情;通过访谈游客,也激发他们对大运河文化的兴趣。通过与当地居民、学生和游客的交流采访,我们对民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与参与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大家对运河文化浓厚的兴趣。
今天的活动,让团队成员充分感受到:大运河文化历史悠久,但它并不遥远,它早已融入了淮北人民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