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贫寒深处点亮振兴之光

作者:姜香芸 张然然 郭梦 沈轩宇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一个人,一辆车,一包种子,一颗坚定的心,穿行在泥泞不堪的江庄镇乡间路上,袁起坚持了17年。
心系家乡情,推动产业兴。
17年前,江庄镇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居民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等现象比较突出,让袁起铭记在心。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后,乡亲们纷纷夸奖村子里出了个“秀才”,乡里亲朋的赞誉加深了袁起内心的家乡情。但究竟是什么让袁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回到家乡一干就是17年?“在国防大学的一次外事活动上,我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军官小费给的很多,非洲国家给的却很少,这时非洲的军官显得比较窘迫,这对我触动很大。贫穷就会让人瞧不起,想起依然穷苦的村里人,还有几十年都没变化的老村庄,我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致富。”袁起的话里,饱含着真诚与责任。为改善江庄镇现状,袁起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袁起把心血和汗水洒遍江庄镇的田间地头,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抱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用实际行动为家乡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袁起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立三心三情,创徐薯薯业。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起伟大。创业初期的挫折,不仅没有挫败袁起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袁起发展家乡特色产业的决心。
“今天农科院一百多个人过来参观,我一路上和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谢,不论是失败的心酸苦楚,还是收获成功的喜悦,都有他们的陪伴。”袁起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到。除了农科院的帮助,袁起的发妻也不惜余力的支持他的理想,妻子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创业初期,不仅对袁起没有丝毫怨言,还心甘情愿用自己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运转,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历数创业初期困苦时,支撑他走下去的那些力量里,不仅有对家乡的热爱,来自农科院的科技支持,还有家庭的默默陪伴。虽是无声,却重千钧。
“搞农业就要真心、用心、耐心,要有热情、真情、感情。”这是袁起总结出的“三心三情”,也是袁起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制胜法宝。2007年,袁起抓住时代际遇,不犹豫、不观望,牵头成立了贾汪区劳信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袁起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建立了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袁起积极应对风险,不畏缩、不躲闪,成功带领公司入选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一路走来,尽管多项荣誉加身,袁起依然坚守初心,信念如磐。十七年很长,但眼里有光,便可抵岁月漫长,袁起为徐薯薯业带来了光,也为江庄镇的村民带来了光。
拓国际市场,展未来画卷。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袁起带领徐薯薯业取得傲人成就,引导村民共同致富,为徐薯赢得了“世界甘薯看中国,中国甘薯看徐州”的美誉。在袁起及其团队的大力推广下,甘薯初级产品、农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未来将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基于此,怎样让甘薯在走出国门后仍保持优良的基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袁起的带领下,徐薯薯业即将迎来新的篇章。未来,他将着重于人才的引进,完善徐薯薯业人才招募制度,提供培训、竞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此外,建立线下销售点也是其规划之一,将甘薯及其再生产后的产品集聚摆放、标价售卖,带领外来人员参观的同时也能促进销售,实为良策。
回首过去,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徐薯薯业目前稳中向好。展望未来,徐薯薯业必能展宏图,创大业。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袁起在徐薯创业这一道路上坚持了17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每遇风险或是挑战,袁起的始终一颗坚定向上的心,不惧追梦路上的绊脚石,笃行不怠,久久为功,终创佳绩。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袁起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公仆情怀,涵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风范,以奉献为美,服务村民,点亮人生。作为当代学生,吾辈应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袁起为榜样,不畏恐惧,勇闯巅峰,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0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青春与支教同频共振:教以载道,育以化人
  • 开展特色课程,传播优秀文化
  • 开展特色课程,传播优秀文化
  •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安阳师范学院“童心向党,筑梦成长”豫才乡村振兴推普支教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实开展特色课程
  • 社会实践活动 07-20
  • 甲骨飞扬,成就理想
  • 豫才支教队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准备工作
  • 豫才支教队开展东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