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帮我看一下这个手机怎么回事?这个安康码怎么打不开?”“奶奶,您别急我帮您看看”……一个个疑问,一次次解惑,一步步学习,一句句感谢,这正是安徽师范大学计信学院赴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夕阳e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生动写照。

图为老人们在学习智能机操作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与推进,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扫码通行、网上支付、短视频娱乐等让我们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是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却面临着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安徽师范大学计信学院赴赭山校区“夕阳e路”团队聚焦于这一社会现实与问题,立志于积极发挥青年学生的光和热,为老年人驱散“技术壁垒”的黑暗。经过前期对接沟通、队员招募、任务分工、教学准备等,团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饮水思源,心系退休教师。团队的志愿服务对象是安徽师范大学的退休老教师,曾经的他们是时代园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材。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他们却在慢慢变老,逐渐被信息化时代落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选择停下来等一等,帮一帮他们,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

图为老人在用放大镜看教学大纲学习
立足实际,结合“一人讲、多人听”和“一对一”模式,开展志愿教学。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需要扫码出行,打开个人安康码、行程码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老年人因为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出行时遇到很多障碍。我们团队关注到这一现实生活需要,把教授如何打开安康码、行程码作为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之前坐轻轨,说要看安康码,我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我和我老伴两个人住,平时手机遇到不会的也找不到人问……”开课前,一位奶奶向我们说道她的困境。早上九点钟,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的授课也正式开始。前半小时,主要是王再乐同学结合之前做好的PPT和打印的纸质教学大纲一步步地讲授如何在支付宝和皖事通打开安康码和行程码。因为教室空间比较大、上课人数很多,坐在后排的老人有时听不清讲话声音。我们的小老师也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放大声音、放慢节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跟得上、学得会。同时,我们还放映了提前录制好的实践操作视频,帮助老人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步骤。爷爷奶奶们有不懂的问题随时提问,我们也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尽自己的力量给与他们最大的帮助。

图为实践队员在教授如何打开安康码
“一对一”教学,提高针对性。课程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老师走下讲台,所有队员一起为有问题的老人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学,你帮我看看这个手机怎么老有广告呀?”“我有时候接电话怎么听不到声音?”“我想拍照怎么拍呀?”这些发自老年人的心声,直接映射出了当下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助。老人们将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遇到的问题告诉志愿者们,志愿者俯下身来耐心解答,一步一步地慢慢来,解决老人们的困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伴随而来的是一句句感谢,得知怎么操作后的爷爷奶奶笑容满面,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颜,像是考试时得高分的学生。“太谢谢你了!这个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弄,这下终于学会了。”“原来是这样呀,我还有不会的明天再来问你。”……爷爷奶奶们的感谢便是对我们志愿服务实践最好的肯定与支持。

图为队员教授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令队员王玉敏感到惊喜与感动的是,当天晚上她教的爷爷还在微信上发来了手写信,表示很感谢今天的耐心指导。通过志愿服务实践,队员们真真切切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谛与志愿的价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关注老年人的数字困境,就是关注我们日后自身的困境。据悉,该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8年,已在3省10个地市24个社区开课,受到多家媒体报道。希望在后面几天的实践中,“夕阳e路”团队可以帮助老人们解决更多智能手机操作中的问题,真正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贡献出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文、图:王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