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水之子运河行”实践调研团就即将到来的2025年“河湖生态明显改善”这一远景目标,对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和常州市三座城市,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
图为河海大学“水之子运河行”实践调研团全体成员合照
在实践的初期准备工作中,团队的五名成员经过多次开会商讨,最终确定好实践活动的主题、具体方案,并明确各自分工,制作调查问卷与宣传海报。
实践第一站,团队分两天在常州市开展实践活动。第一天,团队前往常州市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常州因漕运而兴盛繁荣的历史。下午,团队赶赴了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古运河穿越城市中心的运河文化景区。旅游区在实现文旅结合的同时,还带动当地经济商业化发展,是运河保护开发项目的典范。团队面向游客分发自制的调查问卷与宣传海报,了解民众对于大运河综合保护治理的认知和看法,并向其介绍大运河悠久历史。第二天,“水之子”运河行实践调研团前往常州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和大运河记忆馆进行实地调查。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是第一家利用工业遗存保护来推进常州创意产业事业发展的文化旅游景点。团队于运河周边发放自制宣传海报与问卷,借以了解运河边土生土长的常州市民对于大运河综合保护治理的认知与看法。
图为调研团成员正在向居民普及大运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实践第二站,团队来到了扬州市。在扬州三湾生态公园,实践团队成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海报科普宣传。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扬州古运河水利风景区开展调研。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是流动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团队成员沿运河沿岸行走,观察当地运河水面及水质情况,了解运河保护成果。之后来到瘦西湖景区对游客及扬州市居民进行宣传科普。团队成员围绕运河前景、运河地位、运河保护等方面向游客及居民进行了详细科普。在扬州市的第二天,团队成员集体前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11个不同主题的展厅。团队重点学习参观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作为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通史展,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着力开拓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野,全力撷取运河沿线省市的亮点特色。
图为调研团成员正在指导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了淮安市开展相关调研活动。首先,团队前往里运河文化长廊,探寻大运河淮安段分支——里运河的历史文化,里运河全长32公里,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是淮安人的母亲河、文化河。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大运河的功能衰落了,但它依旧灵周边民众受益无穷。成员们还前往参观位于文化长廊中心中洲岛上的淮安市博物馆,学习更多相关资料。为深入了解淮安市大运河规划治理相关工作,7月14日上午,团队十点准时于淮安市水利局集合,对淮安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进行深入采访和调研。团队于水利局大运河处对陈主任进行采访。采访时,陈主任以图片加文稿形式,介绍了淮安市近两年内对于大运河保护与开发项目进行的全面规划。采访尾声向成员们着重强调了大学生的宣传作用,加强保护运河的意识。下午在陈主任的引荐下,团队前往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由陈杨梅处长更为详实地为团队成员解读了《规划》。最后,团队前往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博物馆,探访大运河上的漕运历史,漕运因水而生,漕运不再,却千里流行,于记忆间沉淀为永恒的文化基因。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与现代科技演示技术中,成员们也了解了淮安“运河之都”美称的历史渊源。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淮安市水利局陈处长合影
“水之子运河行”实践调研团实践活动的实地调查部分圆满结束,后续的整理资料与总结报告工作也在有条不紊中开展,大运河被历史尘封的面纱在文字资料与图片数据中被缓缓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