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学子三下乡:探访彝族打歌文化
作者:李方妍、陈彦池、孔凡康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师法巍山路,灼灼团结花”暑期社会实践队聚焦民族团结,以多个民族特色文化为主线,于7月1日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鹤村,调研彝族传统打歌文化,并在当地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以落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上午10时,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与挂牌仪式正式进行,实践队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鹤村阿朵村建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姜雪华、云鹤村副书记字丽萍和实践队成员参加了本次仪式。实践队在仪式结束后表达了今后与云鹤村长期来往的愿望,队员李方妍作为代表向副书记字丽萍承诺:“以后西北工业大学将每年向实践基地进行回访,开展相关活动。”云鹤村副书记字丽萍也以热情好客的态度回馈:“我们云鹤村非常乐意为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为顺利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和指导,与西工大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签约仪式与揭牌仪式结束后,实践队员与阿朵村彝族人民一同体验了颇具特色的打歌文化。彝族打歌是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打歌通常在年节、庙会、婚丧嫁娶、建房竖柱等重大事件上进行。热情的村民为了迎接实践队,特地穿上彝族特色服装,邀请实践队成员共同体验打歌文化。
实践队成员了解到,由于历史上彝族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巍山彝族各片区的打歌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当地村民介绍道:“巍山彝族打歌常见的队形有大圆圈、两横行、二或四竖行等,较为普遍常见的为大圆圈的构图,都以逆时针方向移动舞队进行打歌。”年长的打歌者担任“歌头”,即葫芦笙、竹笛、唢呐、弹奏大三弦者和舞刀者。在“歌头”的核心带动下,实践队成员跳起“三步一踮”“六步一花”“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的舞步。
“一开始感觉他们的动作很快,很难跟上脚步。后来渐渐能跟着他们的步伐一起跳了,很快我就融入了打歌中。我觉得能够体验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去感受他们独特又浓郁的文化氛围,很有意义。”实践队成员王宇飞分享道。
生动活泼、雅致有趣的打歌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打歌传承人字升进行了访谈。字升曾以“民歌世家”身份全面介绍巍山彝族打歌和山歌,并借助自身的号召力,组织村寨恢复彝族打歌,如今在他居住的庙街镇,各村都恢复了打歌队,形成了村村有打歌队,处处有打歌声的景象。
在传承方面,传承人字升告诉实践队员:“学习者要注重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因为很多歌词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六月间在山地里薅荞时常常演唱的情歌《雨呀会不会下》,如果缺乏对生活场景的细腻体会,就很难呈现打歌的韵味。”同时,实践队成员王宇飞在与传承人字升的交流中了解到,云鹤村的打歌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实践队员王宇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当地年轻人外出务工,独特的彝族打歌文化得不到保护,社会应该从多方面推动打歌文化的研究整理工作,让打歌文化走出去,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最后,云鹤村阿朵村村民齐唱彝族歌曲欢送实践队成员,期待明年与实践队成员的再次相聚。在实践队成员的邀请下,村民与实践队成员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寄托对祖国各民族繁荣兴盛的美好祝福。
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和传统文化体验,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很幸运,我们可以目睹和参与彝族的打歌现场,这种机会真的很难得。在欢乐的气氛与淳朴的民风中,我感受到彝族人民的创造才华和彝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我觉得青年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会有很多新创意和新点子,我也希望我能够为打歌文化的保护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践队成员鲁定平说道。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0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西工大学子三下乡:探访彝族打歌文化
-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师法巍山路,灼灼团结花”暑期社会实践队聚焦民族团结,以多个民族特色文化为主线,于7月1日赴云南省大理白族
- 社会实践活动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