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于7月15日踏上了前往东营的征途,深入探索黄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实际行动助推黄河非遗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东营,这座坐落于黄河入海口的城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城市,更是承载着丰富黄河文化底蕴和独特非遗资源的重要窗口。山东理工大学非遗书房实践团队抵达东营市胜宏社区,开展了一次深入的非遗探寻之旅,旨在亲身体验并学习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青年力量。胜宏社区作为东营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非遗工坊而闻名。这里不仅汇聚了乐安苇编、陶艺、面塑、布艺等多种非遗项目,还因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受到广泛关注。工坊内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生动展现了黄河尾闾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胜宏社区非遗作品展示 。
一进入非遗工坊,实践团成员们便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工坊内部布局精巧,各个非遗项目区域划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乐安苇编、陶艺、布艺等非遗项目展区,每一处都散发着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光彩。其中乐安苇编展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难以忘怀。这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光祥老师正在全神贯注的展示苇编技艺。只见他将手中一根根看似普通的芦苇,经过几个简单却又极富技巧性的工序,变成了一把把精美的扇子。实践团成员们纷纷围拢过来,目不转睛的观察每一个细致的步骤,对苇编技艺的精湛与复杂赞叹不已。
图为乐安纬编所需材料。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和心灵触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到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实践团成员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技艺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也思考了如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非遗技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与新方法。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研究黄河文化及非遗技艺,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李光祥老师讲授非遗公开课。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还记录下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员们计划将这些资料整理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分享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东营市胜宏社区的非遗工坊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黄河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致力于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讯员 陈好 张祥)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