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以其宁静与质朴,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浪潮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碳排放问题,农村碳排放的现状与未来,正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探究农业农村中“碳排放”的现状,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双碳”的发展战略,2025年1月15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钻坚研微”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小李村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乡村的“碳”息:现状与挑战农业生产是农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化肥的使用,如同给土地施加的“化学肥料”,虽能促进作物生长,却在土壤中释放出温室气体;农药的喷洒,不仅影响生态平衡,也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增加碳排放。1月15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深入山东省潍坊市李家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口头询问等方式,实践队员们从当地村民中得知:“村子里现在家家户户都使用化肥种植庄稼,喷洒各种农药,减少病虫害对于庄稼的损坏,以获得更高收益。”
通过调查实践队员们得知,农村居民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许多农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化肥、农药和煤炭的依赖较深。例如,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农民认为化肥用量越大,产量越高,忽视了过量使用化肥对环境和碳排放的影响等。

图为实践队员对当地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王中贞 供图
乡村的“碳”索:实践与希望然而,乡村并非只是碳排放的“贡献者”,更是减排的“潜力股”。在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些地区,人们已经开始探索低碳甚至零碳的乡村发展模式,小李村是一个典型地区。实践队员们通过深入调查观察到,村民们在屋顶安装“光储直柔”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活需求,还为电网输送了多余的电力,据当地村委会主任所说:“每年,小李村减少了约25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仿佛为地球的肺叶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实践队员们继续深入走访当地村民,得知小李村还有机绿色农业的种植大棚,据悉,当地的村民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让村庄的碳排放大幅降低,成为农村生态复兴的典范。

图为小李村绿色有机种植大棚。李怡峥 供图
乡村的“碳”路:政策与未来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同春风化雨,为乡村的碳减排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目标与路径,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了解小李村对于政策的把握和实施情况,实践队队员与当地村民委员会展开实地调研与访谈。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实践队员们与村民居委会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一起探讨农业农村碳排放问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村民委员会交流。李怡峥 供图
实践队员们通过上午对小李村的实地调查,根据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进行有机化肥、生产生活垃圾等有效地处理,尝试一些更环保的替代方案;尝试运用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炉灶等,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碳排放等。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实践队员们与村民居委会达成了共识,当地居委会主任提议,小李村未来将会先从村里的垃圾处理和能源改造开始,实践队员们帮助设计一套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案,再组织村民一起实施,同时,在村里推广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让每家每户都用上清洁能源。下午实践队员们与村民一起忙碌起来,在村里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栏,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分类,讲解生物质炉灶的使用方法等。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了潍坊市李家村的碳排放现状,并且与当地居民和村委会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为李家村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借鉴性意见,为支持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献出一份力量。(通讯员 滕延睿)

图为钻坚研微实践队全体成员合照。石琳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