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宗唐 张昕昊)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垃圾”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对生态环境构成严峻威胁,更关乎人类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日,山东财经大学一支学生团队历经数月,通过深入的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多方位的学术研讨,系统解析了“数字垃圾”产生的复杂成因,并提出创新性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方案,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实践力量。
深入调研:揭开“数字垃圾”产生的复杂真相
团队精心设计并向企业和消费者两类群体发放了问卷。共收集到1170份企业有效问卷和1245份消费者有效问卷,这些问卷覆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保证了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动态博弈分析,团队得以掌握“数字垃圾”的排放现状、产生特点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和行为。
团队成员走访粤海金半导体有限公司
除了问卷调查,团队还深入企业内部,实地走访了科大微机制造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单位,通过访谈企业高管、生产一线员工,了解企业在生产、回收等环节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与科大公司总经理的深度访谈,为调研提供了关键性的启发和参考,深入了解了“数字垃圾”产生的根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与科大集团总经理进行访谈
团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掌握国际上关于“数字垃圾”治理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展了研究视野。
团队成员在参加“净零碳未来”(2024)暨新能源、新技术与气候行动会议
通过上述多方位的调研,团队揭示了“数字垃圾”产生的复杂真相:
生产端环保意识缺失问题严峻。尽管部分企业声称会管控“数字垃圾”排放,但调研发现近30%的企业在生产环节未将环保纳入考量。以部分小型企业为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选用廉价原材料,致使不合格产品率攀升,“数字垃圾”大量产生。从不同行业来看,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在“数字垃圾”处理政策应用环节存在差异,信息技术业在生产和管理环节的治理相对深入,制造业集中于生产与研发环节,其他服务业则侧重于管理和销售环节。
消费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消费者“喜新厌旧”心理作祟。近半数消费者在3年内便更换数字化设备,远超正常使用年限。性能需求和功能需求是驱动消费者更换设备的主因,分别有83.94%和57.03%的受访者受此影响。同时,回收体系漏洞百出,超三成消费者因缺乏有效回收渠道,选择将“数字垃圾”闲置家中或直接丢弃。
提出方案:构建全流程治理体系
“数字垃圾”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团队的这份研究报告不仅揭示了“数字垃圾”问题的复杂性,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份方案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入手,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可持续的治理体系。
在生产环节,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这就需要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就充分考虑其模块化和可拆卸性,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并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更为清洁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在消费环节,则需多方协同,共同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数字垃圾”危害的认识,并积极搭建二手电子产品交易平台,提高闲置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消费者也应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选择更为环保的产品。
在回收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回收体系,打破回收渠道不畅的瓶颈。政府应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先进的回收技术,同时推动回收渠道的规范化建设,形成资源闭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国际层面,各方应加强合作,发达国家应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回收处理设施,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数字垃圾”治理体系。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在生产、消费、回收和国际合作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垃圾”的有效治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绿色行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山东财经大学数字垃圾团队的实践,不仅加深了社会对“数字垃圾”问题的认识,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数字垃圾”治理,人人有责,期待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守护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