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三下乡:细雨中慢觅田间地头,探寻农户土地入市意愿
随着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也加快了进程。为了探寻农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2024年7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土地智汇”实践团丰县小分队在蒙蒙细雨中前往丰县大沙河镇二坝村,通过问卷调研,辅以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农户的土地入市意愿,探究具体影响因素。
早上八点,团队成员们来到了被压在阴沉沉天空下的二坝村,村子里园地随处可见,很多农户在忙着给水果装箱。村子的宅基地布局很特别,它不同于一般村子宅基地整整齐齐笔直靠在道路一侧,这里的人家大多随弯曲的道路延伸在两侧,时而被突然出现的果园打散了原来连续的节奏。

图为村民在完成问卷。
团队成员们先随机探访当地农户完成问卷,初步了解农户的土地入市意愿。在一个上午的辛苦奔波中,团队成员们随机探访了农户共30家。在随机探访的30家农户中,大部分家庭支持土地入市,小部分持中立态度,仅有一家持反对态度。在与30家农户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们得出农户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意愿主要取决于该农户家庭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的结论。当农户家庭中年轻人占比较大,收入结构比较多元时,农户对于土地的入市意愿较高;当农户家庭中老人占比较大,收入结构较单一时(农户仅靠种地生活),农户愿意承担的风险往往较小,通常不愿意将手中承包的土地入市。而在探访过程中,丰县小分队得到了一个与预测不同的结果: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往往愿意将手中承包的土地入市,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与此同时,学历水平在农户的土地入市意愿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农户因为学历过低,对土地入市问题理解较为片面,无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对土地入市的进程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正午的天空依旧阴沉,但正是厚重的云抵挡了炙热的阳,为团队成员们的工作打造了舒适的开端。接下来主要是访谈工作,团队成员们在30户人家中选取了一户人家进行深度访谈。这户人家只有两口人,由六旬的刘爷爷和他老伴儿组成。刘爷爷很健谈,在土地入市的问题上,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刘爷爷回忆在2014年村子里曾有部分土地用于建设湿地、游乐设施等,他们家的部分耕地也被用于建设,每年政府都会按照粮食的折价发放补助,他们在这方面觉得满意,但对村子的土地建设后期管理存在异议,村子建设湿地和游乐设施完成后,后期的宣传力度不够,维保不够及时,导致无人游玩,现如今都闲置。团队成员们问起别的村子是否有这种情况时,刘爷爷说他和其他村子里的同龄人常常一起论琴,说着还指了指角落里斜放着的二胡,他们有时也会谈起这些问题,基本每个村子都有类似的问题出现。团队成员们最后问起土地入市意愿时,刘爷爷说他们家支持,但是对村子的土地建设,后期管理缺乏信心,但他们相信国家,他们觉得未来可期。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户进行深度访谈。
在调研的最后,团队成员与村干部进行了交谈。在问及村子现今有关土地入市遇到的困难时,村干部说:“目前土地入市政策虽然提出,但是政策的宣传,与农户的对接都存在困难,村子里的人家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对于政策的理解很片面,工作开展比较困难,一切都还在摸索,但村子已经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我们村对于未来工作的开展十分有信心,全村的土地入市意愿很高。”团队成员随机提及了刘爷爷反应的问题,村干部表示这些与前期缺乏经验不无关系,他们在想办法解决,向其他有类似问题并成功解决的村子学习。在访谈的最后,村干部又一次对土地入市的前景给出了肯定。
这次实践,团队成员们对于农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有了大概的了解,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未来,“土地智汇”实践团丰县小分队将进一步拓宽样本,深入调研,强化分析,为土地入市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二坝村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