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7月27日,河北大学“红祈山南”实践队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山南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通过实地访谈、研学参观、宣传拍摄等活动,寻找作为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发源地的山南村的红色基因与历史,探访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发展,在一曲红音中感悟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带来的价值,探索并传播山南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方法。
听一曲红音 寻觅代代相传的山南红心
7月25日上午,沿着石板路蜿蜒而上,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位于山南村古槐树下的革命音乐家曹火星的故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伴随着讲解员王德顺老人铿锵有力的歌唱声,一曲红音的故事在实践队成员面前徐徐展开。据了解,王德顺1932年生于山南村,建国后志愿参军,退伍后落居于曹火星曾居住的屋子,并担任了村民兵训练队长,迄今为止一直志愿作为曹火星故居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山南的抗战故事。
王德顺向实践队成员介绍,“80年前,革命音乐家曹火星就是在这个小山沟里,写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振奋人心的红歌。”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曹火星先生的故居,屋内陈设简陋,窄小破旧的木床上铺着草席。王德顺指着一张陈旧的桌子说,“这就是当年曹火星创作的地方”。
在参观的过程中,当实践队成员们向王德顺询问对当今山南村红色旅游的看法时,王德顺回答,“共产党的路,山南村的路,都能越走越亮。”此情此景下,实践队成员刘艺涵发出感慨,“这一次参观让我感受到山南村赓续相传、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图为实践队成员聆听王德顺老人讲述山南村的红色故事。通讯员 苑赈轩 摄
忆艰深岁月 探访欣欣向荣的山南红旅
离开曹火星故居后,实践队成员继续前往山南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开研学活动。在村支书王春革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到达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旧址,与来来往往的游客共同聆听山南的红色故事,在“八路军大伙房”品尝出征饭,观看当地特色非遗表演《霸王鞭》,村子里的红色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实践队了解到,山南村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在这之前,村民只能外出打工。“在完成好上级部门布置的常规工作后,我们就开始思考村里产业发展的问题。经过工作队、村两委的深入调研,发现我们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为了开发山南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村支书王春革带领下的山南村做出了很多努力。王春革带领村干部集中力量打造“红歌唱响的地方”这一红色旅游品牌,并在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响应市场需求,丰富鲜活红色旅游产品。王春革指着不远处生意火爆的“红色一条街”向实践队成员介绍道,“这条街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我们的红色研学活动有全面的配套服务,村民们赚钱的路子也变得更多了,山南村也因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
随后,王春革领着实践队成员在村中巷道穿行,一路介绍着村子不久前在政府支持下建造的河道,“ ‘山南好比火焰山,吃口水等三天,吃水贵如吃油盐’是曾经这里的民谣,而这条河道能起到蓄水灌溉的作用,解决村内用水刚需,同时也美化了村子的环境,形成水绕村庄的景象,增添生机与灵气。”除此之外,王春革还为村子的旧址修复、民宿建设等项目争取到大笔政府资金,推进了红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村子的旅游接待条件也随之大幅提升。
感悟到山南村的快速发展,实践队成员们结合自身的研学体验与专业思考,与王春革书记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活动。“我们有扎实的红色基础,这就是我们发展的根本,能够创新发展和转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就是发展的关键,除了打造好的内容,我们还需要有更优质的服务,让游客们到这里真正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也让红色旅游成为山南村的名片。” 王春革在访谈中说。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书记交流红色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通讯员 苑赈轩 摄
聚青年之力 共促声声飞扬的山南红音
7月26日至7月27日,为了向公众传播红色文化,助力山南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队计划在山南村展开红色旅游宣传短片拍摄活动,帮助山南村宣传红色旅游,提升山南村红色旅游的品牌曝光度。
通过实践队的前期调研工作和实践过程中的拍摄工作,实践队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素材。为了保证山南村红色旅游宣传短片的内容质量,实践队成员在王春革书记的介绍下与目前在村子中经营文创商店的返乡创业人才晋显微合作,进行宣传内容的把关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晋显微在毕业后放弃了北京高薪的工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家乡。晋显微表示,“回乡以后,村子红色旅游产业正处在上升期,我所学的设计,不仅仅能保证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能为村子出一份力。”
通过几天的调研走访和宣传视频的拍摄,实践队成员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为山南村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更体悟到红色旅游为山南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好,包括良好的人居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厚实的产业基础。实践队表示,希望未来能更多地参与到红色旅游建设当中,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山南村合影。通讯员 苑赈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