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沧州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沧州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观察调研活动。在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期间来到这里,为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调研队伍开展实地调研学习,了解旱碱麦种植对当地经济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通过与居民交流了解后仙庄日新月异的变化。
队伍与王书记合影留念
荒地摇身变良田,端稳饭碗保民生
7月21日,调研队按照预定时间来到后仙庄村委会,对王志亮书记进行采访,了解当地旱碱麦发展的相关情况。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到后仙庄本为大海退水之地,盐碱化严重,在种植旱碱麦之前,可利用耕地面积紧缺,平均亩产量只有50kg左右;而现在,当地村民利用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地,并且在当地农科院和多家科研院所的帮助下,共同推进旱碱麦的育种,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使后仙庄旱碱麦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亩均单产达到200-300kg,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家庭人均年收入1.8万。在问及村庄的后续发展规划时,王书记指出“旱碱麦较普通小麦品质独特,做出来的面食口感劲道,麦香浓郁,并且我们有面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旱碱麦做出来的面花是这里独一无二的特色,现建成有面花非遗工坊,村庄初步规划以此为依托,建设面粉加工厂,对旱碱麦进行深加工,发展农家乐,打造特色产业小镇,使村庄转向高质量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并且习总书记的考察使我们村庄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村庄也会以此为契机,加强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村民与队员讲述自己家中的情况
官民齐心共努力,村风村貌换新颜
7月22日,调研队伍再次来到村庄,在村民中走访调查,亲身感受民风民情。队员围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问题和村风文明对村民进行采访。调查结果显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改厕率65%,天然气使用率80%,宽带网络普及率可达90%,新建文化广场、污水收集池、村民供水设施以及学校操场等,路面硬化、亮化、绿化。“村子干净了,整齐了,我们住着舒心,也愿意自觉去维护它,现在村子里随手丢垃圾的现象都减少了。”村民王奶奶在和队员交流中提到。除了村委会的宣传教育工作,整洁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行为,真正实现环卫一体化。村风村貌有显著提高。在采访调查中,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可度超过九成,村庄教育水平在稳步提升;红白事的办理受到村委会的管理,打击不良风气;后仙庄为回汉混居村落,全体村民共同庆祝开斋节等民族活动,增进民族团结;但大多受访村民表示目前养老工作主要依靠子女,子女因在外务工等原因,养老状况还有待提升。
队员在面花非议工坊合影留念
在调研队伍走访过程中,村民刘爷爷热情地将队员带到家中做客“我种地已经60多年了,亲身经历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前几十天的工作,现在机械播种、收割,飞机洒药,只要两天。”刘爷爷有感而发,赞叹如今的大好时代,“现在收成好了,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中国乡村潜力无限,越来越多的蜕变将在农村发生。
队员与村民交流
深入问题引思考,青春力量显担当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队伍了解到后仙庄村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资金问题一直是村庄发展的瓶颈。目前,村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资助和农业收入,这限制了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次,村庄缺乏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于村庄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些困难,王书记对大学生提出了希望。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回到农村,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实现收入的增长。他认为大学生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专业知识,可以为村庄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基于王书记的期望,调研队的队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
队长采访王书记
通过实践走访,调研队伍深入了解了盐碱地治理中旱碱麦的种植情况以及村庄发展现状,收获良多。当代大学生要谨遵习总书记“知农爱农”的教导,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青春。
文:董宇煊 张露月 图:何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