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山西学子三下乡实践报告:下乡推普喜迎二十大,深入乡村青春显担当
学校:山西大同大学
团队:山西大同大学同心星火振乡队
指导老师:张子珍
作者:王冲
摘要: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组织开展了2022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罗文皂镇。在这里队员参观了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并对当地脱贫工作进行了解,并开展一系列以推广普通话为重点的活动,意在促进普通话普及,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推广普通话 红色教育 实践调研
正文:
实践意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我们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在扎扎实实的实践服务中,我们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和社会阅历,增强自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弥补,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活动中广泛地宣传我校,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实践地点背景介绍:
罗文皂镇,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地处阳高县东北部,东与天镇县卅里铺乡相邻,南与北徐屯乡为邻,西与龙泉镇接壤,西北、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兴和县交界。
前期准备:
1做好双向对接,充分组织动员
根据队员网络查找相关数据和咨询相关部门,了解基本情况,指导老师积极与当地领导负责人取得联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动员学生组队并做好培训工作,出发之前,团队指导老师组织召开动员会,部署安排了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总体安排和注意事项。
2研究制定方案,优化条件保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团队制定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草拟了调查问卷,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制定管理办法,并且根据实施方案采购了一系列活动用品,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3完备团队建设,严明组织纪律
团队成员共8人,根据个人特点和自我意愿,团队明确了成员分工,严明组织纪律,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牢记防暑防疫等安全问题。
成果展示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信息收集
我们通过发放传单和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和农民同志交流,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拍摄照片,记录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因为人才资源稀缺,所以当地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其余地区。
对问卷数据进行普通话普及分析:
通过走访问询,在学校内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在获得的200份问卷中会经常使用普通话的问卷有112份,且多数为在校学生,占比百分之56,偶尔使用普通话问卷79份,不会使用普通话的问卷有7份,全部为70岁以上老人,且其中3人不识字,更是让队员切实体会到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其中在校学生100份问卷普通话普及率为百分之百,达到全覆盖,通过学生向家中成员推广更是对助力乡村普及普通话有着巨大作用。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队员提出如下主要问题:
1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开展
在我们开展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朋友不认识汉字,当我们把调查问卷发到他们手上时,有一位农民朋友说:“你们发这些,我不认识怎么办”。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人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村生产,不管是国家下达的重要文件,还是国家给与农村的科技技术支援,都需要农民朋友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部分农民不能识字必然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不了解,对国家给与他们的新技术新思想不能接受,从而响到整个村子乃至整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2及时获得最新的农产品买卖渠道
这次新农村建设调研,我们从多个村子了解到,很多村子原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是当人们怀揣热情投入到新型农业生产并得到劳动果实之后,却苦于找不到宽广的市场需求,或者因为外界的收购价格过低打消了再生产的积极性。
推广普通话可以更好的让村民把网络和计算机引入农业生产环节,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帮助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以及更多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他们发展新型农业的积极性得到増长,为増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当地负责人询问普通话普及情况的分析
1实践地点普通话普及情况
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超过百分之80,阳高县普通话普及率远低于平均水平,但政府及人民积极配合,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切实落实推广使用普通话。
2实践地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阳高县语委会成员单位和各学校积极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朗诵会、书法比赛、推广普通话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等等,营造浓厚校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在《阳高周讯》、县电视台刊发和播放普通话宣传视频和标语,旨在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大力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进一步促进全县人民讲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增强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
队员对当地情况提出的合理建议:
一是强调在乡村中小学推广开设语言文化类“第二课堂”,选树一批书香校园,助力把乡村中小学校打造为乡村文化中心。
二是强调繁荣乡村文化。
三是发挥语言文化的独特作用。
四是强调培育乡村语言文化宣传骨干。
实践总结: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组织开展了2022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2号,学院的18位师生从学校出发,启程前往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罗文皂镇。
活动的第一站是罗文皂镇谢家庄村。谢家庄村位于罗文皂镇东北部,坐落在山脚下,山上多石,资源贫乏。在这里队员们受到了大同大学的驻村老师的热情欢迎。他给大家介绍了村庄的历史,并向各位队员讲解近年来村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给予的补贴,带领大家实地参观了村里的现状。队员们走进谢家庄村,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走进了村民的生活,走近了留守老人与儿童。并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等方法,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这里,队员们真正体会到了乡村学童对知识的渴求;体会到了乡村村民们最淳朴的善意: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各位驻村干部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理念的身体力行。
在大泉山水土保持八连环工程展览厅里,队员们了解到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是一个“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的荒山荒沟,解放初期仅有28户人家80多口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凤林和高进才开始共同治理这座荒山,在多年的艰苦实践中,摸索出了坡上挖鱼鳞坑,坑内栽树、种草;坡下打地境,沟内打沟头顷、垒土谷坊的“八连环工程”,形成了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1951年4月,时任阳高县委书记王进实地走访并总结经验,写成了一篇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调查报告,介绍了大泉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1955年,当这篇调查报告经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之手转呈到毛主席案头后,毛主席欣然作出批示,亲自把原来冗长的标题改为一个简洁、生动、醒目的标题——《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写下139个字的按语。大泉山水土保持的典型经验从此名扬全国。67年后的今天,大泉山人不断传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尤其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大泉山村“两委”抢抓扶贫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于2019年初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大泉山村全面落实易地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各项政策,全村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大泉山正阔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身临其境、切身体验、倾听民声、汲取力量,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激励同学们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把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扎实的专业本领,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当中去,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昂扬风貌,在接续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不负党和人民期望重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