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村,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战区总受降纪念地、全国第一个受降点,也是全国受降工作的指挥中心。由受降纪念坊、受降旧址(包括受降堂、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受降纪念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以及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纪念性构筑物和少量辅助建筑物组成。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派员飞抵芷江向中国军民举行乞降会谈。8月21日至23日,中国政府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战胜利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史称“芷江受降”。“芷江受降”意味着中国14年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抵御了外敌入侵,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描述的便是芷江受降旧址。芷江受降旧址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教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等。
尽管旧址的身份多重与迭变,但历史与精神永恒。那么,旧址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好这些抗日文化遗产?如何帮助人们铭记历史,让抗日精神永续?这与旧址的经营、展出和讲述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调研旧址的这些方面,“朝曦”社会实践团的湖南成员们,于7月10日的上午来到了旧址所在地。
受降纪念坊
当我们走进旧址,庄严肃穆的芷江受降纪念坊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为了更好的了解纪念坊,我们采访了当地的工作人员。
驻足坊下,周遭一派郁郁葱葱,显得祥和宁静,身后宽阔的马路上车流不息,院外的路人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如今的一切平和安稳,都背负着洒满鲜血的过去。我们通过调研和采访了解到,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当我们仰望纪念坊,它犹如一块刺向苍穹的警示碑,“血”字形的设计,是带血的思考,是对历史的探问,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战永不低头的象征。它醒目而庄严,是在提醒后人不能忘记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抗战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纪念坊坐南朝北,四柱三拱门,青砖砌就,两侧青松翠柏相伴,高耸挺拔,正像炎黄子孙永不弯曲的脊梁。
受降纪念馆与受降堂
走过受降纪念坊,一旁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沐浴在阳光下。不少前来参观的人们正络绎不绝地向纪念馆走去,其中不乏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虽然这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地方,但参观者的脸上无一不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虽然这胜利离我们久远,但它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馆被誉为国内首家"抗战胜利受降博览窗"。陈列主题为《胜利的见证》,以抗战胜利芷江受降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为灵魂,包含“胜利的见证”、“历史选择芷江受降”、“芷江受降”、“全国受降”、彪炳青史的受降城”及《胜利的见证——芷江受降》专题影视厅6个部分。展出珍贵历史图片675幅,文献资料127件,历史文物278件,原始视频、音频资料35′27″。
站在纪念馆对望,正对面的是三排有长廊的黑色木质平房,那是芷江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会场内摆放着桌、椅、沙发等文物,陈列的史料非常翔实。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当年曾使用过的九屉办公桌。桌子正面中间抽屉面板上有火印铭文“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字迹清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张办公桌是抗战胜利受降典礼的历史见证。
如此重要和丰富的抗日文化遗产,旧址是如何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呢?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旧址通过保护、整合和活化抗战文化遗产资源,扩大抗日文化的知名度等方式,来实现上述目的。下面以受降纪念馆和受降堂为例介绍上述方式。
1
保护抗战文化遗产资源
当我们走进受降馆和受降堂内部,不禁感叹旧址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之丰富。这些都是抗战历史的见证,其意义重大。对抗战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时,对其进行保护是首要的。
通过调研了解到,旧址一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这些文物不被腐浊风化,部分损坏的及时予以了修复。包括日寇投降签字的场所及相关的实物,以及当时使用的武器与生活用品等,另一方面保存延续了旧址内的抗战文化氛围。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抗战文化的特色。
采用科学方法保护与修复
受降馆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展出时也时刻注意除湿除霉等。
延续抗战文化氛围
受降堂内的会场按当年受降原貌陈列,室内桌椅,沙发均为原物,延续了旧址内的抗日文化氛围,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2
整合抗战文化遗产资源
旧址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抗战文化遗产资源,除了保护好已有的文物,也进行了全面搜集与整合其他相关的文物,目前已收藏有5000多件珍贵的抗战文物和资料。
通过采访和调研了解到,旧址整合这些文物的过程十分艰辛,却又十分值得。通过这些文物,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芷江抗战的人与事优秀典型事例,经过适当的整理编写,充实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内容。同时把抗战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自然生态整合,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满足不同类别的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芷江受降原始视频
受降纪念馆内的放映室里,每天循环播放一部20分钟左右的黑白影片,这就是存封将近 70 年的侵华日军在芷江向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的原始视频。由馆长吴建宏历尽千辛万苦才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找到,并于2014年7月7日,由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了3分钟的原始视频资料,同年9月1日全部公开。
3
活化抗战文化遗产资源
受降纪念馆和受降堂新采用科技手段,通过场景复原、历史的画面、历史的影像把文物、文字、图书、音像以及声、光、电、油画和壁画等展示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化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展示了芷江受降在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通过调研了解到,旧址一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这些文物不被腐浊风化,部分损坏的及时予以修复,包括日寇投降签字的场所及相关的实物,以及当时使用的武器与生活用品等;另一方面保存延续了旧址内的抗战文化氛围。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抗战文化的特色。
场景复原
这是解放军接受日本投降时的雕塑,场馆用语音播报的形式加以讲解,配上一块匾额加以说明,将声、光、电等展示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与科技的融合性更强,更加形象生动,让我们更加容易地了解到当初受降时的情形。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乘飞机到达湖南常德上空,此情景为位于芷江的电报员正在通过电报指导飞机飞行,帮助其顺利到达芷江。
历史的画面
受降馆和受降堂用油画、壁画和藏品结合展示的方法,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画面。让游客从虚实的角度去感受受降的情景、受降后人们的喜悦和侵华日军的狼狈。
4
扩大抗日文化的知名度
尽管芷江受降的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但因各种历史 原因其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还并不高。近些年来,芷江县在抗战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文化,并围绕和平文化举办了国际和平文化节、和平文化论坛、湖南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等大型的节会活动,邀请了海内外当年的抗战老兵代表与世界的和平人士。经过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及与会人员的大力宣传,芷江和平文化名城的形象在全国范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采访场内青年人
当结束了对受降纪念馆和受降堂的调研后,我们采访了场内的青年人。
5
感想与总结
通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的部分进行调研,“朝曦”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对其蕴含的伟大抗日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调研、采访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目前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坊已经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群前来参观纪念,虽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科技,但主要还是以馆藏开发为主,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开发方式,其中的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应从参与性体验性等方面活化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即要把红色精神与文化转化好,又要改变“灌输式教育”,向“体验式教育”转变,让人们到红色遗产地亲身去体验,去感悟红色精神,学习红色历史文化。
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芷江受降旧址的知名度。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需要政府在基础建设、人才储备、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才能逐步把芷江受降旧址打造成为抗战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才能更好的传播其中的伟大精神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