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团队—— 深入塌陷区,青春力量助推矿区蝶变

作者:韩要赐 来源:拍摄,网络

三下乡·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团队——

深入塌陷区,青春力量助推矿区蝶变

       岁在癸卯,夏末秋初。2023年8月,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志愿服务队一行7人,来到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黄河北煤田邱集煤矿采煤塌陷区,进行为期数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人员深入矿区塌陷地塌区,用双脚丈量土地,以青春和知识助力矿区蝶变,为黄河流域绿色矿山治理提交了新时代的青年答卷。
图为德州齐河塌陷区大致位置及范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寻访矿山企业;访矿企,探企业生态担当。

       8月8日,团队一行在指导教师陈军涛的带领下寻访当地矿山企业——山东能源集团新汶矿业集团邱集煤矿,并与煤矿负责人展开座谈。就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方法与技术问题展开讨论,邱集煤矿塌陷地治理负责人表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但也在开采中造成不小影响,新时代矿山企业要坚持绿色发展、有机治理,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采取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方针,承担起新时代煤矿企业职责,在保证国家能源供给的情况下,完善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
随后在邱集煤矿徐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治理一线展开实地探究考查。
红墨交融团队一行与煤矿企业展开座谈
(团队成员王博文拍摄)

深入塌陷矿区;走实地,用双脚丈量塌区。

       邱集煤矿采煤塌陷区重点涉及多亩农田,塌陷深度平均约达30公分,明显影响当地居民耕地资源。
       红墨交融团队一行于8月8日、9日两次深入塌陷区腹地,用镜头记录塌区,用数据展示工程。围绕塌陷区实地走访,按照“邱集煤矿——邱集煤矿塌陷地治理中心——塌陷区治理试验田——黄河支流采砂地”路线两天累计行程约19Km,深入塌陷治理地4处,拍摄实地照片视频等数据300余组,团队走实地、写报告、入矿区、寻方法。双脚丈量塌陷区,深入调研,秉持着“惟真求新”的科大精神,只为探寻塌陷区真实面貌,为矿区绿色蜕变添砖加瓦!
图为德州齐河塌陷地治理后地貌
(团队成员王博文拍摄)

邱集煤矿负责人为团队成员讲解治理情况
(团队成员朱柯源拍摄)

塌区治理方针;巧治理,变黄河废沙为宝。

       活动期间,团队在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下得知:当地政企共治,因地制宜,采用黄河泥沙复垦法治理开采塌陷区。一方面,塌陷治理选用黄河泥沙与表土填充复垦方式,变废为宝,解决了黄河清淤工程泥沙处理。另一方面,实验表明,黄河泥沙治理法效果显著,目前已成功治理塌陷地数千亩。截至目前,矿区塌陷区已完成土地复垦工程约70%,复垦率达95%以上,已建成试验田若干块,示范基地1处。

图为企业负责人为团队介绍“五花肉”复垦结构
(团队成员王博文拍摄)

秉持科大精神;书青春,新时代青年答卷。

       团队走实地、访企业、找方法、寻思路。把采煤塌陷区努力治理成乡村致富区。队长傅子群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塌陷区,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很自豪!也很骄傲!”团队成员也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为矿山绿色治理寻找新时代答案,承担起新时代青年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在资料室查找资料并讨论
(团队成员王博文拍摄)
       采煤塌陷区,既是工业的伤疤,更是生态的机遇,也是不可小觑的课题!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社会实践团队以实际行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采煤塌陷区顺利完成绿色蝶变,以青春力量助力绿色重回矿区,让墨色乌金持续闪耀!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4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药大情,母校行|中国药科大学青年“返家乡”
  • 三下乡·山东科技大学红墨交融团队—— 深入塌陷
  • 展开守护世界第三极行动,助力环保事业
  •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当地生活习惯的影响,白色垃圾和污
  • 大学社会实践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