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褒扬金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大题材中寻找小故事,以小故事讲透大道理”,为响应学校号召,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审计大学铭心寻访社会实践团队安徽小队于2023年7月23日前往金寨县烈士陵园进行参访,缅怀革命先烈,体悟红色精神。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先后有12支主力红军队伍在这里建立,被誉为“中国红军第一县”。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实践,给金寨人民留下了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金寨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而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更是在新时代追求创新中稳步前进,以编传奇、讲故事的形式,将金寨先烈和历史人物的事迹串起来,因人而异推出一系列宣传讲解方案,寓教于瞻仰过程,以史来昭示后人。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县城梅山镇史河西侧山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位于县烈士陵园内。始建于1983年4月,主楼上镶嵌邓小平题写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左侧悬挂有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
烈士陵园内部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即: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洪学智将军纪念碑、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陵园内,松柏苍翠挺拔,通往烈士纪念碑的台阶一尘不染,厚实的花岗岩像一列列士兵整齐有序,引领瞻仰的人们一步步拾阶而上,重走先烈们的长征路,回首烽火硝烟里的感动。在一代代管理人员不辞劳苦的呵护下,195位红军烈士在此得以长眠,革命建筑物、文物、烈士档案、遗物也得以留存。一件件藏品、一个个名字、一桩桩动人故事,让沉寂的英雄事迹再现光辉,让英烈精神永世传承。
本次实地参访活动主要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集中展开,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集合在一起,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和场馆里同时参观的游客们一起开启了这趟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
步入博物馆,在一块块展板前面驻足,静静观看;在一声声讲解中沉思,回顾历史。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观看展出物品、图片。
讲解员先是提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是立夏节起义的爆发地和六霍起义的主要区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地和中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主要发源地。抗日战争初期,金寨是安徽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之后又点出这里有我军历史上的“五个唯一”: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唯一一位由少将名单特批晋升为中将的将军皮定均,唯一一位被毛主席称誉为“王”的将军——中将陈先瑞,唯一一位被毛主席赞誉为“双专家”的将军——中将林维先,唯一一位自降军衔获得批准的将军—中将徐立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进行考察,他深情地说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拍摄金寨县烈士纪念馆。
此外,在与偶遇到的一同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交谈采访时,他们热情地与团队成员娓娓道来他们眼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故事,其中提到了大别山。借此,团队成员进一步向他们了解到,由于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处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在战略上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便成为了中国革命演绎威武雄壮历史剧的大舞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在民主革命烽火连天,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里,金寨人民和广大大别山军民一同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鲜血写就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并与在陵园里参观的游客合影。
利用暑期的时间开展总书记重要足迹寻访重温活动,与同学一起组成社会实践队伍,能够更好地到实地感受,在视觉和触觉上带给实践成员们更真实的体验,也因此能够对于红色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亲身去参观了解烈士纪念馆,才可能真正体会到革命战争的艰苦,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新时代青年必须摒弃骄娇二气,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像父辈先烈们一样,满怀青春热血,将努力化为日常的每一分行动。密切关注国家及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警惕“佛系”、“躺平”、“摆烂”、“摸鱼”、“划水”等心态造成的精神内耗,坚定勇敢地做自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前合照。
此次参观正切合了“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思践悟”的实践主题,安徽的铭心寻访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一起前往金寨,回顾党的历程,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那段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弘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相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成员们能够不忘使命,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