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乡村振兴,砥砺担当作为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稳固农业基础,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达,7月17日,烟台大学文学院“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赴甘泉县南义沟村开展了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当地群众、参观特色产业大棚、慰问老党员等方式在实践中考察乡村振兴之道,在小山村的新时代发展中汲取奋进力量。
新时代的“脱胎换骨”
通过在村子内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支部引领、产业稳根、建设强基、治理健骨、乡风铸魂”思路,坚持不懈“聚合力、夯基础、强产业、抓治理”,建成了通往210国道的南义沟“连心大桥”和“同心大道”并安装了路灯,实施移民搬迁新区,修建了文化大院,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30座、山地果园3千余亩,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通过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昔日落后的小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旗村。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标准化示范村”等50余项荣誉称号。
产业兴旺促振兴
据了解,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过去村里很多耕地撂荒,或者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高。后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关怀下,南义沟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产业大棚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待到葡萄成熟时
7月17日上午,“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成员走进了甘泉县南义沟村葡萄种植大棚。一进入大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整齐排列的葡萄架上挂满了成串成串的葡萄,煞是喜人。在成片的葡萄架中,村民们正在采摘已经成熟的葡萄,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这个大棚都是使用有机肥料,没打催熟剂,葡萄不仅产量高,口感也好,市区里的居民都来我这里买。”在这工作的伯伯自豪地向实践队员们说到。
菌子最抚凡人心
随后,实践队员又在村民的带领下参访了南义沟村的菌类培育大棚。在参访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了现代化的菌类大棚设备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发展。通过与村民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近些年来大棚内的灌溉技术、保温技术等都得到了改进,菌类产量大增,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慰问老党员奔赴新征程
“我当时只不过是全心意地想把事情做好,我的入 党历程很平凡,只是努力完成了部队交待给我的任务,这本身也是一件光荣的事。”这是老党员同志在 接受采访时对入党的回忆。
实践队员向老同志了解身体近况后,便对舒老先生进行了访谈,当提及入党时期难忘的记忆时,老先生稍有回忆,将那段艰苦岁月向我们娓娓道来。老先生是陕西本地人,响应毛主席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加入西北野战军参加垦荒,当时黄土高原上仍有大部分地方是荒地,沙地,战士们不惧艰险,不怕困难,誓要把这些土地变成良田,自己便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后来因为踏实肯干,表现十分优秀,老先生在1980年成为了预备党员,1981年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之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着力量。
在谈论到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老先生目光一下变得炯炯有神,对青年党员同志表达了殷切期盼。老先生希望作为大学生的党员同志,不要忘记入党初心,在学校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同学们一起勤学向上,把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对此,实践队员向老先生保证:一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努力提升自身品行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刻苦学习,竭力奉献,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一个对党、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