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时路,飘摇风雨程百年的抗衡亦是百年的崛起,英勇抗战的精神深刻进你我的血脉和灵魂深处,长久延续,百年不熄。追溯红色文化的痕迹,我一步步走进百年前那段沁润着烈士鲜血与热忱的岁月,去探寻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灵魂支柱,那些厮杀的勇气与驱除异邦的信念至今仍存。2023年7月,跟随着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红色拾光实践队的步伐,我来到山东省潍坊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去亲身聆听这片土地下深埋的故事。
无瑕白玉砖,拳拳赤子心走入大门,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几个大字带着耀眼夺目的金色,静静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辉。一步一步迈上九层台阶,震人心灵的浮雕便仿佛卷携着一声声保家卫国、誓死不退的怒吼,带着视死如归的肃杀,眨眼间就迈过了岁月的阻隔,呈现在我眼前。一层叠着一层,一个挨着一个,他们前仆后继,不惧牺牲,端着枪、举着冲锋号,以勇往无前的姿态向着前方冲刺。参观时恰逢军人在此宣誓,他们的脚下是整洁明亮的土地石砖,头顶是鲜艳的、铺满了整面墙的党旗。脚踏土地,肩扛信仰,前者是根,后者是魂。我伫立在这里,静默着在心底把他们的身形临摹了许多遍,久久移不开眼。

图为军人在此宣誓。
我本田间客,未敢忘忧国漫步长廊,烈士英名录从这边一直横亘到那边,密密麻麻的名字,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小小的字符藏起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横一折的笔画说尽了那些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他们是田间的农民、是工厂的工人,是许多人的丈夫、妻子,是年迈白鬓者的孩子,是蹒跚学步童的父母,更是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三万里河东入海,这些人化作小小的方框字活在墙上,更多的人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怀着对黎明的渴望在炮火轰鸣的土地里长眠。我从来都知道如今的和平不是生来就有,而是有无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替我们扛起了一切。
朱墙映黛瓦,热血染寒衣一路走来,看着眼前简陋的武器、打满补丁的布袋和洗得发白的衣裳,我慨叹万分、又心生敬佩。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战士们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和生命来填补了双方的差距、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记得那支隶属于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队员们,创造了用简陋的武器装备在这片土地上烧起一把烈火的传奇。

图为实践队队员认真观摩展品。
燎原星星火,救国切切心行至纪念馆深处,半面墙的名人事迹牵住了我的视线。庄龙甲,潍县马列主义的传播先驱,他所拥有的不过一间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就将名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希望种子撒在了这里。他们以凡人之躯,在无数个深夜燃起烛火,一笔一划为中国的光明写下了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名人事迹。
现如今百年过去,那些精神与意志并未在岁月的洗礼中褪色,反而愈发清晰。有些人的名字永垂千古,更多人的生平则是散落在风里,吹向世界各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们生而光荣,死而辉煌,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将永存。
国旗下的春风和煦,决不该忘记赤色的旗帜最初是被战士的鲜血染红的。饮冰十年难凉热血,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挑战已然出现,新的号角也早已奏响,我们更应当回望来时路,牢记初时心,共同挖掘红色基因里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国而行,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