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入画表东墙,新纸平柔泛淡香。祈盼一年前景好,吉祥百顺久天长。含蓄内敛如古人,却以浓烈的热情与期盼寄予这一袭纸鸢、一幅年画。当纸鸢蹁跹于草长莺飞的二月,当宫尖明灭在青瓦红砖的东墙,祥瑞已然浸润和风、渲染朝晖,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刻刀印福瑞,绫绸寓民生。在绵延绽放的潍州文化中,匠人们裁云镂月,一刀一刻,一扎一制,尽说风年。
杨家埠被誉为“风筝故里,年画之乡”。风筝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与杨家埠木板年画一起,在此地交相融合,共同倾吐着杨家埠浓厚的风土人情,造就钟灵毓秀、厚德载物的巍巍潍州,且世代更迭,生生不息。如果来到潍州,那一定要去看看那灵巧生动的风筝,龙盘虎踞,宛如一曲不朽的赞歌;那惟妙惟肖的年画,龙凤呈祥,恰似一缕七彩的祥云。风筝与年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一面达情写意、话史传文,一面好奇尚异,守正创新,它的不凡价值根植潍洲人民心中,经年不朽。
杨家一埠数百岁,内藏文化更千年。踏着历史的纹脉,我们来到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近距离观看手工风筝、年画制作演示及手工体验活动。园内以年画、风筝为主导,民风民俗为主题,“风”、“年”两博物馆交相辉映,互为融合。路行虽远,心犹慨然。是遨游天际的风筝,也是点缀东墙的年画;是飞向未来的殷切期盼,也是弥留心间的美好祝福。二者的巧妙结合,是今人参透历史的文脉与古人的对话,共创出一幅双喜临门的画卷。而除此之外,零落在旁的绘制管、十八女子作坊、年画作坊等数十个景点和展厅,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几百年前杨家埠人幸福朴实的生活方式,体味了杨家埠人古老而又淳朴民俗、民间风情。
仲夏流火,遍催几树蝉鸣,夜雨渐消空如洗,晴云失黛色,凌步拾春遗。迈进这座绣闼雕甍的牌坊,我们瞬间融醉于墨色古韵之中。印入眼帘的,是矗立在一片苍髯翠色中央的福禄寿三星雕像。慈眉兼善目,莞尔领前途。三星为我们领航福禄寿之途,在文化的浓厚韵味之中,开启非遗造福之旅。
图为实践团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晶晶 供图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历经长廊的缤纷,巷口的迂回,各式的风筝终于摆在眼前。抬眼望去,龙腾起势。低眉端详,笔走龙蛇。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动态风筝,巧妙地结合齿轮的运动,再借助风力,纵使薄如蝉翼也能矫健地游舞于天空。风筝展品,于窗内如画,于窗外成诗,泼墨挥毫,书写着一代代人潇洒恣意的青春;笔绘丹青,描绘了万里奔腾的大好山河。从前,纤细的风筝线,一头牵起生活,另一头绊住凌空的理想。而如今,我们用智慧打造了更为灵活的风筝,他主动牵起细线,在空中舞出风的模样,亦是放风筝的人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赏风筝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翔宇 供图
暖黄的灯光悬在头顶,洒在眼前,红墙上勾勒出一幅幅姹紫嫣红的年画。步入中国年画馆,我的目光浏览在画作上,思绪却随之回溯。置身画中,我仿佛看到一九二一微微亮起的星星之火,渐成了燎原之势;我仿佛看到泛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在历史的长河掀起了层层巨浪;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背后分开的一块块土地,迎来了一次次的丰收;我看到了一片片海,一座座山,和一群群劳动着的、奋斗着的人民,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我在年画里看到了奋发的过去,更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古人融情寓意于这一张张年画,既是寓福,亦是造福。身处逆境而不拘于逆境,背黑暗而向光明。是这样一种向往的力量,催人奋进,鼓舞人心。
深深梨木斑斓画,轻轻纸鸢蹁跹舞。无论是缤纷的色彩还是灵动的身姿,都凝聚了人们各样的情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不一定传承风筝年画,但一定传承文化精神”,这应成为新一代青年对非遗的寄寓。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追求美好的爱情,温馨的亲情,纯真的友情。我们可以有更广阔的谈论,不必被时代逼入仄狭的角落;我们也可以有更崇高的理想,不必背上历史的重负。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始终在那里。千百年来,福气一直流淌在文化的脉搏之中,随其跳动,而焕发着无限生机。(通讯员 左晴雨)
图为实践团在杨家埠年画作坊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宗灵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