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承载着人文情怀的表达。饱含着浓浓乡情的方言,令人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言中的俚语、俗语和独特表达方式,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为更好的了解六安各地区的方言发展及保护情况,2023年7月17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六安“方言学习和红色调研”社会实践团队以独山镇为主,在六安三区四县展开调查。团队在与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协商经同意后开展调研。通过以线下面对面采访为主要形式,采用文字、录音、视频等记录方式,来对调研内容进行汇总整理。队员围绕“六安方言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感受”展开采访,并最后让被采访者用六安方言说“照(行)”、“么来(非常)”、“三不之(有时候)”等日常用语。最后写经过整理调查,我们采集到了江淮官话-洪巢片,以及中原官话-信蚌片等六安区域内所包含的不同片区的方言,经过队员的整理,形成了相关的语料。经过此次调查活动,我感受到了方言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对方言实施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一声悠悠乡音,带着故土的芬芳,成为心底最深的乡愁的印记。不同的方言,对应着不同地区的历史传承、民俗逸趣、行事礼仪和人物风情。通常体现在日常用具、服饰穿戴、农工百艺、岁时节令等词汇中。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载体,方言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母语方言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表达能力,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少人人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反映,在描述一段事件时,用方言词汇说法既准确又形象,给人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之感。而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则只能传达这件事的基本信息,描述起来干巴巴的,缺乏灵动和表现力。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方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方言文学写作中。在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个性表达的微妙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妙趣。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不仅是一种叙述方式,更像是一条精神脐带,连接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方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过,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方言,就没有乡音,就无以慰藉乡愁。在急速变化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逐渐消失,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调查显示,不同年龄层的人对方言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却都高度认同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作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一方地区的根,驻扎在当地人的血脉中。方言作为传递家乡情怀的载体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法动摇的地位,保护方言不仅是对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视,更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如今部分方言却趋于濒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广的普通话,高速发展的经济,日益频繁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使各地方言都受到了不少冲击。如果方言逐渐被遗忘于时代洪流,那么方言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就会慢慢消散。“无可奈何花落去”,在现有的通讯背景下,方言使用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现实的趋势。“似曾相识燕归来”,道并行而不相悖,推广普通话理所当然,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保护文字语言的多样化,唯有留住方言中的精妙词句,才能够在丰富普通话的同时留住亲切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