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助力乡村振兴,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7月6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材料工程系“情系祁门 助力傩乡”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张迪的带领下,来到了祁门县芦溪乡,领略祁门傩舞的文化魅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借力傩舞助振兴 "以演养戏,以戏留人"是祁门文旅局保护傩舞的总战略。在与祁门文旅局的三下乡实践座谈会上,章四海局长对傩舞的历史渊源、保护传承、政府举措、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强调要在现有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傩文化。
"以文携旅,以旅振兴"是芦溪乡的发展新模式。芦溪乡古建筑保存了徽风徽韵,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李林辉乡长在访谈中指出,要充分挖掘芦溪乡的文化及生态资源,保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探索新的文旅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乡民心声助传承 7月7日下午,团队深入芦溪村走访村民,探寻他们对傩舞传承的看法。在采访中,村民们无一不对傩舞的独特魅力感到自豪,他们认为傩舞是祁门乡村文化的遗产,传承了代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希望通过傩舞的传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高校渠道促进传统文化宣传、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与展望。
村民采访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又动身去采访祁门傩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顺庆先生及傩舞剧团成员。老人们表示,希望在祁门傩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 政府可以加大对祁门傩舞的保护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加强对未来传承人的培养;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祁门傩舞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培训等活动,为保护此非遗文化出一份力。
傩舞风姿扬文化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唯齿白。暗中萃萃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威。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每逢年终岁首,祁门县芦溪乡的村民们便庄严隆重地举行仪式,祭祀神明,祈盼丰收,祝福平安。早在2008年,祁门傩舞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8号早上,大家聚在傩舞传习所门口,欣赏了非遗传承人们带来的精彩绝伦的傩舞表演,他们头戴彩色面具,身姿矫健地舞动,仿佛化身为神灵。他们的身体似乎不受地心引力的拘束,舞动间那股磅礴之气洋溢而出,让人陶醉其中,令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朱荣德、汪映辉的指导下,学习了傩舞的基本动作。虽未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但略显笨重的舞姿中却流露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
情系傩舞护瑰宝 在现任剧团团长汪尚锋的引领下,团队参观了傩舞传习所。傩舞传习所是政府为保护傩舞于2019年修建的,为传承这一非遗文化艺术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它全面展示了傩舞的发展历程、服饰特色、文化内涵以及演艺人的传承脉络。通过全面了解傩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团队成员重新认识了傩舞这门传统非遗艺术并沉醉其中,并纷纷表示希望在保护祁门傩舞事业中挥洒汗水,贡献青春力量。
在保护傩文化的过程中,申报傩面具制作为非遗技艺也是意义重大的一步。傩面具是傩舞最鲜明特征,是其灵魂所在。团队抵达傩面具工作室,徽州木雕非遗传承人谢润华先生逐步向我们介绍了傩面具独特型设计、制作流程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通过不断地探索,队员们深深被傩面具的独特艺术魅力吸引,无不惊叹于传承人精湛的技艺。
青山绿水存古调,舞动青春助振兴。在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实践中,团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进行调研,领略了傩舞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并不断探索傩舞未来发展新路径。队员们为
织就乡村振兴宏伟蓝图贡献了自己的青年智慧与青春力量。



(李天奇、彭文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