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落实针灸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医文化深入人心,拓展乡村留守儿童知识视野,7月10日上午,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赴广安区“载忽微星梦,舵医驰白马”乡村振兴促进队在白马乡民兴社区开展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岐黄薪火”为主题的中医文化宣传活动,让广大留守儿童认识中医文化、了解中医文化,为中医文化建设做出良好铺垫。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全世界。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砭石,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中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针灸于2006年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播放中医典故“起死回生:神医扁鹊如何就治虢国太子尸厥”小视频后,实践成员刘敏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医针灸起源、针灸医学现代的发展与应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广泛性及其简便廉效的特点。学生们对这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针灸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针灸真是一种神奇医术”,现场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针灸是中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灸不仅历史悠久,同时效果甚佳。针灸主要具有以下三种作用:一是疏通经络,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二是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三是针灸扶正祛邪,其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文明圣火千古未决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刘敏春是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她熟识中医药的应用,并熟练掌握针灸技术"此次支教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运用中医文化保健身体、治疗疾病。"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瑰宝,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运用中医药,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刘敏春表示,在未来,她将继续关注中医知识的普及和传承,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青少年也要传承发展好中医特色手法,守正创新,要坚定中医自信,也要结合现代科技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殷切希望学生们能熟读经典、勤奋好学、传承学术思想、学以致用,更好服务于白马居民。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本活动旨在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锻炼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