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万里,生态黄河

作者:贾伟灿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河川之危是生态环境之危,关乎民族存续、文明传承。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了解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领域,在新时代中彰显青年担当,曲阜师范大学“黄河安澜实践队”于12月20日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队伍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手工创作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实践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对黄河治理70多年的光辉历程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憧憬,对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饮水思源环境实地调研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黄河流域地质构造活跃,地貌演化迅速,气候区域分异显著, 流域重大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 且灾害往往链生成链,致灾后果严重, 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影响流域地质与生态安全. 保护河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晚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 
生态环保问卷调查及宣传
  我们团队通过编写、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并通过发放宣传单,让人们认识到保护黄河水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为水资源保驾护航。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共筑生态环保梦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到久安: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五、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由之前的过度用水、黄河断流,到如今水量充沛、翻滚奔腾;从之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到如今森林茂密、水质清优。而黄河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都离不开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治黄实践者们传承先贤们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治黄方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同时,要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我们还需要不断付出更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2-07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