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文化载体
过门笺是我国的一项有名的剪纸艺术品,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过门笺又称花边、挂签、挂钱、吊钱、红钱、吊笺、喜笺、红笺、门钱、彩飘、年彩、门市彩、报春条、吊千儿、半帘子(半联子)等。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2008年,莒县过门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7月20日上午,“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经过前期充分的筹备和周密的计划,实践队来到莒国古城非遗文化馆,拜访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老师,探寻交流非遗剪纸过门笺的文化背景和传承现状,并发掘出一条非遗创新之径。
实践团来到莒国古城非遗文化馆后,实践队员们首先向于红老师请教剪纸过门笺的创作缘起和文化特色。在谈及过门笺的创作时,于红老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红老师说:“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同时还谈到过门笺的制作趣事及方式,将过门笺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过门笺承载了人们对于春节的美好寓意及生活的希望。并且随着近几年莒县过门笺制作团队的成立,越来越多热爱剪纸文化传承人投入到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中来,定时定点地进行教授,将优秀剪纸文化传承发扬。
扎根本色,不断创新
实践团队成员随后又就创新发展过门笺与于红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作为莒县过门笺的市级传承者,同时作为一名高中美术老师,于红老师说:“我想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专长,在扎根传统艺术的同时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尝试将剪纸、木刻、国画等技法融入过门笺的设计和制作中,创制出多色套刻制作样式,并带领团队精心创作以“莒文化”为题材的精品剪纸,把人物和故事搬到剪纸作品当中。同时,还会创新利用手工染制纸张,克服纸质作品易发黄褪色、难保存的问题,并把作品制作成册,接轨文化旅游产业。
随后,于红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过门笺的制作过程及历史渊源。据于红老师讲述,过门笺的制作,在清代多为村中的巧妇制作,她们一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增添了花样,加大了艺术性。自清末明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过门笺的尺寸,按照尺寸设计出图案,用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按照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把彩纸按照尺寸裁好,然后把彩纸放在模板上画,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于红老师在讲述时,顺便拿来剪纸的工具做了起来,看到于红老师专注认真的模样,让我油然地升起了敬畏之心,这就是匠心精神,打造出的匠心工艺品。随后,实践团队成员切身向于红老师请教了并体验了过门笺的制作,在实践中找寻莒县过门笺剪纸的文化特点和魅力,为传承和莒县过门笺文化特色积累了实践经验。
躬身实践,探求真知
通过本次莒国古城过门笺文化馆之行,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不仅对剪纸莒县过门笺文化背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对于红老师及其他剪纸手艺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深有感触。通过对过门笺的制作了解,为实践队员们莒县过门笺文化的进一步发扬传播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的指引。同时,在莒县过门笺实践过程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用镜头和文字、视频记录下莒县过门笺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将会为进一步推广莒县过门笺、促进更多的剪纸爱好者投入非遗剪纸的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