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为引导青年熟悉农村,了解农业,体察农情,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7月7日,广州新华学院知“稻”社会实践队有幸来到梅州兴宁采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宁市辰兴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全国种粮大户”、“广东省劳动模范”——李志新。在访谈期间,李志新先生主要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对丝苗米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对青年一代的寄语,一言一语中无不表露出他对于农业的热爱和自身特有的乡土情怀。
图为全国种粮大户李志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舒俞淞 供图
从那条道路到这条“稻”路访谈伊始,实践队成员首先向李志新先生提出他为何会选择农民行业这一问题。李志新先生坦言他出生于物质相对匮乏的70年代,经历了当代青年几乎没有经历过的饥饿,所以从那时起他便深知粮食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李志新先生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外打拼,从事电工行业,2000年以来,“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他开始有了投入家乡农业的想法。此前,他常听周围人抱怨,农村劳动力不足,农忙时节经常需要找人干活。同时,他也注意到家乡的荒地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助力家乡农业发展。
图为采访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佳妮 供图
领跑乡村振兴“稻”路小康路上飘谷香。从城里电工到回乡种粮,从奔波谋生到带头小康,这条路李志新先生走了14年。在这条“稻”路上,李志新先生带动了村子里的百余户种植户,2009年前后,合作社的模式让李志新看到新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带动成立了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他发挥自己农机齐全的优势,与周边一些村签订长期合同,一方面传授耕种知识,一方面传授农机技术、维修保养经验等,为村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宣传推广和农户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加入了合作社。李志新说,合作社刚成立时仅有5户农户、130亩耕地,如今已发展到150多户农户、5000多亩耕地,出产的大米也畅销国内。“如今合作社里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李志新说。
在这条“稻”路上往前走有感于李志新先生丰富而有意义的工作经验,实践队成员更加好奇这位对丝苗米有着深厚感情的稻田守望者在丝苗米的未来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期望。对此李先生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享:首先是希望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为兴宁农民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丝苗米销售平台;其次是丝苗米生产过程中各主体需精准分工,实现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与此同时,李志新先生表示也曾设想过在丝苗米的种植过程中引入“溯源”体系,实现丝苗米从犁、播、插、收、烘干全程的公开透明,保障产品质量,实施缺陷召回,提高管理效率,以此打造品牌形象。
图为队员向李志新先生提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锦峰 供图
在未来“道”路中寄语青年在农业振兴这一道路上,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努力,同样也需要青年一代的传承发展,跑好国家粮食安全接力赛。
谈话接近尾声,李志新先生结合自身感悟,对实践队成员以及广大青年也寄予了殷切期望:任一职,爱一职,不论以后自己身兼何职、身居何位、身担何任,都能始终保持一颗热忱之心,不忘来时之路,不负前人之托,将自己的所学所识毫无余力地奉献在自己所热爱的各个领域。
李志新先生神态和言语间难掩的自豪,是对农民这一职位最好的诠释。李志新站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用最纯朴的方式,养活一方水土一方人民,这是他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充分体现。历史奔涌向前,时代的接力棒已然落在新一代青年手上,当代青年应该学习李志新先生这份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接续奋斗中勇担重任,提升自身价值,在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李志新的大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坤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