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回溯历史,探索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
8月10日,为了进一步探究鲁甸的发展和背景,我们前往鲁甸县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参观。从实践回溯历史,在书卷中感悟历史,进而探索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鲁甸文化。
在历经了三天的实地种植区走访调查之后,我们加深了对于当地种植业的了解,同时也在与当地政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了一些当地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了挖掘困难背后亟待解决的真正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历史入手——通过深入了解鲁甸当地的历史尝试寻找症结所在。
在参观了独蒜兰种植区之后,我们感动于杨玉凡总经理决心帮助家乡振兴而拒绝了去外地发展的大好机会的故事,不禁思考起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抱着一腔热血想要探索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只有在亲自实践之后才能体会到实际情况,才能了解到对于实际情况的认知和预估不一样。
在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状况之后,才能够体会到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免受浅层认知的局限,这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和思考前几天的实践活动。在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们发现现实和历史的发展很相似:例如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鲁甸县本身有很多文物有待出土,相关介绍人也向我们表示他们很希望能有高校相关专业人员或者其他专业团队辅助挖掘——因为鲁甸县本身海拔高地势较为复杂且处在地震带,这就导致了挖掘文物的困难,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导致种植业不好发展,进而导致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支持文物挖掘工作,但是文物要是挖掘出来又能够帮助当地文化宣传和增加经济收益,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问题堆积多了反而回归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局面如何突破?
图为博物馆负责人在为实践队员讲解博物馆展品
我们尝试着从问题本身出发进行思考,结合前几天实践的所见所闻,我们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麻烦制造者还是问题解决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思考怎样解决问题,从他人原因自身出发、从自身原因出发、从社会原因出发、从历史原因出发,我们的思考在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但是最后的终点仿佛也指向最简单的归途。
在远离学校和家长的庇护下,此番初入社会,我们见识到了不同的风景,结识到了不同的人,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踏着历史,听着历史,同时也参与了历史,创造了历史。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但是无论好坏,都无法改变。我们浏览着鲁甸县的历史,感受着不同的人的经历,发现了许多问题,但是也被许多人治愈:我们困在嵩屏村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车子来接我们而感到焦急的时候,李书记端起水杯,十分认真地对我们说他可以送我们回去,他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他的话语纯朴而又炽热,掷地有声。我们听到这句话,一切担心都烟消云散,余下皆是满满的感动。有的人一辈子或许就见一次,但是留下的记忆却能温暖一生。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博物馆的部分展品
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启发当下的经验,但是得到的结论却好像在告诉着我们历史就是一个循环,从前遇到的问题现在以及往后也会遇到,我们无法控制历史的走向。尽管如此,我们尚且能控制当下的做法,在历史的洪流中淌过属于自己的彼岸。李书记如此,杨玉凡总经理如此,我们往后也将努力如此。
回看图书馆万卷藏书、博物馆陈列珍宝无数,我们感受到心中热浪翻涌,历史的车轮滚滚压过,或许历经沧海桑田能压倒海拔高的山峰,但是压不倒人心中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