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子三下乡:寻访乡村老一辈,关注乡村经济发展方向

作者:黄茜 来源:黄茜

振兴传统服装业,助推乡镇经济发展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而今,回首望去,已经是两年时光,我们依旧能从那些老照片中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对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对建设美好蓝图的渴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寻找照片里的故事”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于7月27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周群村采访了张文秀老人。

捕捉乡村旧时代缩影,感悟脱贫之难

张文秀老人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张奶奶一家因某些原因从邻村迁往周群村,在这里用自己家的五六亩地供养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直至他们成家立业。记者从张奶奶的口中了解到,当时虽说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五六亩田地,但张奶奶家所收的粮食大多数都被拿出来换钱供养三个子女长大成人。
而今,张奶奶的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现在老人所住的房子是当年留给小儿子的,原先是茅草房,在屋里往上看,瓦缝间铺有两三层茅草。老人回忆说以前的老房子阴冷潮湿,下雨的时候经常因为屋顶瓦缝间的茅草填塞不严密而漏雨,墙也是下雨就受潮,这也导致张奶奶的腿脚一到下雨天就容易胀疼。张奶奶的小儿子有两个孩子,一家六口就在这样的茅草房中生活了十几年。

研究社会经济的传统,寻求致富之路

19世纪末,清代状元张謇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在南通地区创办纺织企业,自此南通一直以纺织业闻名全国,后来又逐渐演化出家纺、棉纺织、服装、化纤、丝绸和印染六大板块。因为这个传统,小儿子成家后的选择和村里其他留村年轻人一样,学习服装缝纫机技术。但由于当时乡镇服装业发展不完善,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离家打工,而留下的这一部分也因为服装厂设施不完善而选择从事其他生产行业。小儿子和他妻子都是学习服装的,在学成之后就开始在家接取外面的小单子,比如:打手套、织围巾,或者帮助镇上小厂进行急货的制作。

把握乡镇发展新机遇,迎合市场需求

直到2013年前后,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出现,村与镇之间、县与镇之间的主要运输道路得到修缮和翻新,不少城市企业将生产力锁定在农村,镇上的民营小服装厂开始出现,很多人选择进厂工作,小儿子夫妻二人也紧跟着时代发展潮流进厂工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小儿子家的房子也迎来了重建换新的机会,住了六七十年茅草房的张奶奶终于住进了新房。
2016年前后,小儿子夫妻两个商议在家办厂,一开始就夫妻两人连带张奶奶的大儿媳、小儿子的孩子的干妈四人在家开辟了一个房间工作,因为刚刚起步,订单不大,收入也并不稳定,大部分时候是和几个周边的小厂合作接单。随着2017年国家进一步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政府鼓励乡村企业互助发展,以城乡互惠的理念帮扶乡村企业发展,更多的订单从城市转向农村,借着这个机遇,两人逐渐把小厂做大。

寻访乡镇中小微企业,展望美好未来

目前记者了解到,小儿子的服装厂也初具规模,从初建时的四人,到后来的六七个人,发展至今也有了十三四个在厂员工。初步采访时大多数员工表示,选择在小儿子服装厂工作一来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二来员工之间联系密切,可以互相照料,正因为员工大多都是村里的,即使是2019年往后疫情严重,对于像张奶奶家的小厂来说,也并不具有太大影响。而工资方面也较以前有了很鲜明的提高,通过借助和外面公司的合作,工资发放的周期已经得以稳定。
像张奶奶家这样的发展历程,在当地并不少见,截止至今年年初,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新兴服装制造厂大大小小已形成三四十处,服装业已然成为江安镇的主要发展行业。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生活的重视,离不开政府机关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广大人民辛勤工作的态度。相信通过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必将能将乡镇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13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红色物业,美好生活耕耘者
  • 近年来,山东以“齐鲁红色物业”建设为引领,将其打造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的党建品牌。为了进一步探究红色物业在山东的发展现状,红
  • 大学社会实践 08-12
  • 【拥抱航空航天,共创飞天梦想】
  • 为了积极向中小学生宣传南航文化,展现南航特色与南航优秀学子的风采,第12届启航行动应召而生。自2011年以来,近万名学生自主利用寒暑
  • 大学社会实践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