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子火热三下乡:舟山海洋绳结文化,所见皆是匠艺温度

作者:陈佳莹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初时不识此中人,再见已晓其中意”,这是浙江海洋大学海岛电商“e舢门”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对“渔绳结”的解读。渔绳结本身并无不同,但是融入了舟山当地渔民的生活特色,经过非遗文化的沉淀,借助于非遗传承人李芝琴老师对色彩的运用和情感解读,缕缕线串成了渔绳结独特的奥秘。
     为了探寻舟山独特的海岛绳结文化,结缘有温度的手工匠人,让艺术与民间结合,让非遗文创借助电商平台走出城镇。7月18日浙江海洋大学海岛电商“e舢门”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了舟山普陀沈家门东港兴普大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拜访渔绳结传承人李芝琴老师,希望了解渔绳结的文化与渔绳结文创的电商化之途,以期带动舟山特有的海洋文化走出海岛,走向潮流。
 

图为渔悦画社、渔绳结非遗传承人李芝琴老师与实践团的合影。 刘洋阁 摄
“搜绳记”:从实用到文化的再创作
     渔绳结属于浙江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浙江省舟山市,市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是渔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是渔民长期在劳动、生产、生活时间中的经验的积累。
     渔绳结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悠久而广泛地传承于海岛民间,遍及海岛各地,并根据不同海岛地域渔民的海洋坐夜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海岛绳结逐步丰富完善,最多时达到百种之多。
木板船上的渔绳结和铁板船上的渔绳结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唯独一样的就是靠码头的时候的渔绳结是一样的——料板结。随着时代的进步,从过去出海才开始打结,到现在的打好结收藏好再出海,随时可以拿出来用。这就是进化,时代的进化和人生产生活的进化,以前的渔民伯伯一边创作一边生产,我们舟山的渔绳结由渔民创作和生产,因此也用来保护渔民的人生安全,保护船体的安全也是在生产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东西。绳子的粗细不同导致我们的渔绳结也不同,它的原理就是一拉就散,一打就好,很方便,就是方便打,方便散。而此时的7月已是舟山的休渔期,而八月一日我们的渔民伯伯又要出发打鱼了,此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我们传统的原始渔绳结了。

图为李芝琴老师创作的渔绳结的种类  陈佳莹 摄
“结缘”:从家庭到非遗传承人
李芝琴老师本来是家庭主妇,响应妇联协会的号召,有一个渔绳结的比赛,所以去到了渔村进行学习打结。据李芝琴老师描述,她总共学会了4个结,她在船上不停的打,最终打出来了,这个绳结打出来一次就忘不掉了,刻入了渔绳手艺人的骨髓。之后李老师独立创作,用渔绳结打字、做图画、文创,开启了自己创作渔绳结非遗文化的契机。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渔绳结,更好的理解李芝琴老师创作渔民画的过程,实践团小组向李芝琴老师当场拜师学习了初步的六角碰八结,体验渔绳结非遗文化化的过程。虽然李老师教得很慢,很仔细,但是我们行动起来依旧很有压力,小小的一个绳结我们依旧没有很好地立刻掌握。匠艺文化最需要的就是热情、积累和耐心,时代的前景,让许多需要耗时的事物慢慢推出我们的视野,而总有那么一群人,喜欢在车水马龙的市井中写诗,因为生命璀璨如歌,我们需要看到文化的“禅”意。
 
图为实践组成员和李芝琴老师一起学习六角碰八结的过程。   刘洋阁 摄
 
图为李芝琴老师给我们演示非遗渔绳结怎么制作成文创的过程。 刘洋阁 摄
探索e+:破局面之后,春光自来
    以巨匠之心而施于小艺,柔荑之纤而臻于完美。李芝琴老师心系海洋文化,多年来以弘扬中国传统绳结文化为初心,并且迎合时代融入创意。可惜的是采访调研之中我们了解到只有李老师一人外时才可以带领舟山绳结文化走出海岛,这就需要赶上时代的潮流。互联网时代,电商经济顺势而起,调研团了解到李老师有次意向,希望电商行业多多看到我们舟山的非遗绳结文化、看到文创产品,推广与宣发,为舟山海洋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李芝琴老师设计的渔绳结文创挂件,以舟山水产为原型。 刘洋阁 摄

图为李芝琴老师一人包装并且研发的品牌化渔绳结文创。  刘洋阁 摄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7-24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浙江海洋大学学子火热三下乡:舟山海洋绳结文化,
  • 苏大学子三下乡:守星手工童趣,指尖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