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华中农业大学2万余名志愿者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南海沉甸甸的礼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鼓励志愿者们弘扬志愿精神,“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这是我们志愿者服务队最好的生日礼物,我们将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牢记心间,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通过微访谈回答中国青年网记者提问时说。
就像8.5公里婉曲绵延的湖岸线是华中农业大学最旖旎的风景,“本禹志愿服务队”是这所有着110余年历史的高校鲜亮的名片。
“以徐本禹名字命名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我校富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是我校育人环境最活跃、最绚丽的构成要素。”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而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应该是徐本禹。当被问及给总书记写信的初衷时,徐本禹说:“首先,把志愿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同时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本禹服务队从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和体会,成长和收获,希望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的感悟。”
十多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而今,昔日稚嫩的孩童已长成翩翩少年,初入社会的青年已然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徐本禹来说,是怎样的力量支撑他十年如一日地前行?这个普普通通的青年,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徐本禹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270元,却是全家五口人的最重要的生活来源。
徐本禹的童年记忆里经常听母亲提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家中没有钱买粮食做饭,是去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渡过难关。母亲的话让徐本禹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徐本禹说是母亲的善良给了他最早的助人精神教育。
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了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工资,虽然只有很少的50元,但是徐本禹却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名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活动。
2001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徐本禹像往常一样去汉口做家教。就在课间休息时,徐本禹随手拿起了桌上一份《中国少年报》浏览,报纸上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的文章,深深吸引了他。“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次的眼泪,竟是之后他收获的无数眼泪的开始。
徐本禹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不久,一支由五人组成的“暑期支教团”成立了,徐本禹任团长。他开始在学校里为岩洞小学募捐,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
来不及收拾行李,徐本禹就和同学们赶往了岩洞小学,然而眼前的一切让徐本禹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学生上课使用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的木板,屋内没有照明,从黑乎乎的洞里仅能看到一小块天空……”学校条件如此,学生的状况更不容乐观,他们不会唱国歌,也听不懂普通话,学习成绩更是很差。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因为要准备考研,徐本禹决定回学校。“要走的时候,孩子们都很舍不得,我也是。”徐本禹说。“他们不停地问我‘徐老师,还回来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觉得没办法拒绝。”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纯净如山泉、明亮如水晶的眸子,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徐本禹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他大声告诉孩子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孩子们的泪水就像山泉沁进了徐本禹的心田。他知道,总有一天会长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