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暑假行——走进黄河九省,感受时代脉搏

发布时间:2024-08-01     阅读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历史的了解者,环境的保护者推动者。我们躬逢盛世、责任在肩,在建国75周年之际,曲阜师范大学“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走出课堂,对黄河九省的75位老人进行调查采访,研究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黄河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措施。
“红船筑梦”实践队队员走进基层,与乡村和城市的75位老人进行深入探讨,经过采访得知,在“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棉布实行的是统购统销,以“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为主,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大家的普遍选择。男大街上随处可见蓝、黑、灰、绿等主色调。从60年开始,布料一律凭票供应,要换新衣服都要用布票去换,而且布票是越发越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买来布料自己动手或请别人缝制衣服。70年代的时候,人们的服饰主色调也是灰、蓝、绿。改革开放后,衬衫和牛仔裤在中国流行一时,“灰、蓝、绿”的单一色调逐渐被打破。90年代邓小平南巡谈话后,中国的开放度扩大,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饰。那个年代,西服风靡城乡,穿西服、打领带、穿皮鞋,已成了普通装束,健美裤、阔腿裤、蝙蝠衫、连衣裙等纷纷亮相,成了服饰的亮点。人们的穿着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采访75岁老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车欣颖 供图
据老人们回答,在“饮食”方面,建国初期,因为物质供应紧张,饮食结构比较单一,米面粮油凭票供应,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只有逢年过节,会凭票购买一些肉类、糕点糖果等来解馋,但分量都不多。六七十年代,国家还在计划经济时期粮油米面、鸡蛋、肉、蔬菜等食品都按人口数量定量供应,凭票证购买,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时候人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开始由吃饱肚转为吃得香。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更要吃得多样。餐饮不再是单一的饮食功能,聚会、宴请等场景消费开始流行,要求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的口味。
在“住房”方面,老人们讲到改革开放前住房大多是用土坯和木头搭建的小屋,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夏天连台风扇都没有,也没有现在这么完备的洗浴装置,都是烧开水后等水凉了或者兑上凉水浇在身上。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现在的住房大多为砖混结构的楼房,空间宽敞,设施齐全。人们有着舒适的住房条件,宽敞明亮的房屋,冬暖夏凉,小区里一应俱全的健身设备、绿化设备。房子不再只是一个容身之处,而是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舒适场所。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黄河九省适龄老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佳秀 供图
“红船筑梦”实践队队员经过对老人们的采访调查可知,在“出行”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我国各个城市都有完善的、覆盖全面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出行条件。长途旅行也不成问题,我国已建设有密集的公路线和铁路线,减小了距离的阻隔,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我国的航空运输也十分发达,快捷的条件,舒适的环境,使人们更加向往这种交通方式。出行方式也从以前的步行和自行车,变成了汽车和电动车。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应当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清醒理智的辩证头脑,笃行不倦的实干担当,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图为“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集体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翔 摄

 
作者:车欣颖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
责编:今日大学生网 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南京工程学院学子三下乡:志愿心行护银龄,情暖桑榆福满庭
  • 青岛理工大学“乡缘在线,乡音乡情”队赴济宁市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 嘉庚学子暑期三下乡|回顾千年华夏,体验非遗文化
  • 贵州师范学院丽琼工作室三下乡:知识下乡村,毒艾无处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