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硒都,仙居恩施
传非遗而张灵明,促文旅而添新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湖北工作,先后五次到湖北考察调研,为湖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当前,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湖北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阶段。作为武汉大学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湖北、读懂湖北、认知湖北先行区的建设发展情况,为“湖北之治”、“中国之治”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7月9日至7月12日,来自武汉大学“青马工程”八期培训班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践队共7名同学组成了“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赴恩施市调研观察分队,旨在用脚步丈量大地,深入探究恩施市亮点工作的可行性与先进性,并以此为切入口,读湖北,也看中国。
底色:非遗众多,百卉千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卓越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它们承载着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文化生命的深刻密码,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升华演绎。
居于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市少数民族众多,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绚烂美丽,承载了恩施市各民族的生命记忆,彰显了他们活态的文化基因,如天然醇香的恩施玉露,刚柔并济的恩施扬琴,庄谐交作的傩戏,趣味横生的恩施灯戏,风味各异的美食……这些悠久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恩施人民的骄傲!
成色:质效双升,品牌更优
根据《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大众旅游、休闲经济时代,数字文旅、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同时市场对旅游休闲产品及服务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升,驱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恩施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队一行人在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拜访了甘武主任,对恩施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保护现状,认识到了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巨大潜力。
恩施市文化底蕴深厚,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山脉文化、江河文化在这里融汇交通。境内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都。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13项、州级36项、市级91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13名、州级46名、市级232名。
玉露恒久远,工艺永流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中心的甘武主任重点向实践队员介绍了恩施市的招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传统绿茶制作工艺。他指出,“恩施玉露”绿茶以香气清高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绿亮匀整而闻名于世。恩施玉露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选取优质的茶树叶,经过精细的摊青、蒸青、揉捻、整形上光、焙火提香等多个环节,才能保证茶叶的色香味完美融合。
目前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恩施玉露’制作工艺是保护并传承得最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的茶叶产业是恩施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关系着全市三余万茶农的重要收入来源。
甘主任介绍,“恩施玉露”打响自身品牌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和茶艺茶道比赛,在竞赛中彰显“恩施玉露”的独特魅力和品质,提升“恩施玉露”的品牌形象,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融文旅,文创新体验
为了促进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恩施市景区举办了文化旅游节和女儿会等非遗活动,同时邀请核心传承人进驻景区,为游客们展演非遗技艺。此外,景区还推行了“非遗+文创”的理念,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创意产品,将非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游览体验,展示景区的多元文化魅力。
弘扬文化,点亮未来
恩施市将非遗与文旅和教育结合起来,将剪纸、竹编等非遗技艺引入校园,让非遗逐渐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种结合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非遗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非遗传承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队长储馨禹感慨: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贴近生活,便携式油茶汤,剪纸、竹编进校园等创新举措正在拉近人们与非遗的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
随后,实践队一行人来到了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近距离感受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以恩施灯戏、扬琴为切入点,表达了对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艰难的担忧。
“像剪纸、恩施玉露这样能轻松融入大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得很好,但对于像恩施灯戏、傩戏这样需要团队协作的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保护工作就非常吃力。一是项目资金有限,二是排练太费力,我们只能做到保护性工作,很难创造性转化。”
队员周冰总结:正如诸多文化项目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只有恩施玉露品牌,恩施市非遗并没有全面开花,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去发展,目前较缺乏人力、经费、设备发展一些项目,这令我们感到十分惋惜。
亮色:强化优势,产业融合
当晚,在对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实践队员前往恩施女儿城进行实地考察。踏入恩施女儿城,灯火摇曳,锣鼓喧天,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女儿城内非遗与旅游的奇妙融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互交融,为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我们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机构和商户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困惑和需求。
恩施女儿城不仅记录了恩施文化的痕迹,也代表着荆楚文明的底色与基因,让古老的非遗不仅“活”在了当下,也为恩施与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据悉,目前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整体性保护与总体规划。总的来说,非遗保护面临资金困难、传承人老龄化、传承环境缺失、市场需求不足的窘境。
实践队了解到,在恩施市党委团委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助力非遗保护。他们以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助力恩施非遗形成吸引力强的文化符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不仅做非遗的守护者,更担当非遗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的力量和责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恩施市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旅游与文化遗存、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演艺、文创节庆和非遗体验活动。在因地制宜便于组织中突出“野味”,在丰富形式与时俱进中增强“趣味”,在积极探索创意创新中提升“品味”,恩施市走出了一条保护与传承并重、传统与新意交织的创造性路子。
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呼唤大家一同努力,共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以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助推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卓越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