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学子三下乡:黄河流域郑州段社会实践
作者:王龙跃 来源:实践所得信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近年来,当地政府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黄河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深入了解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当地民众对黄河流域相关历史作用及治理政策的认识程度,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特此,我们展开实践活动希望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前往郑州市巩义市伊洛河段考察。伊洛河作为黄河支流,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团队成员来到伊洛河岸旁的公园中捡拾垃圾,亲身参与到保护黄河的行动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伊洛河上游的洛阳市偃师区并采访了偃师区河务办办公室主任,双方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洪、管理水秩序、水刑执法等方面进行了交谈。主任指出:在水土保持方面,当地每年都有一些实际举措,如植树造林或建设堤坝等。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民众饮水,以前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如今农村各地建设了一批小水厂,安全饮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社会用水中工业用水占比还是相当大的,水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且易产生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当地政府不允许污水直排,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如今,洛河水质已经从四级水质提升至三级水质,部分河段甚至达到了二级水质。
下午,实践团前往了洛阳市偃师区山化乡台沟村并采访了当地的村干部,村干部指出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近两年已在洛河旁修筑长约500米的石堤。邻近村庄也有相关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大雨过后,河边的农田土地再也不会被冲蚀走。随后,实践团来到了郑州市巩义市康店镇焦湾村并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了短暂交谈。村干部表示,2021年的7.20暴雨过后,焦湾村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为防止再次出现积水的情况,近两年巩义市政府将伊洛河以西河岸所有的涵洞口重新修建,保证排水流畅,同时修缮附近堤坝,保证汛期时水不倒灌。并在河岸附近垒起土堤。
7月12日,实践团拜访了郑州大学的徐洪斌教授,并与徐教授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徐教授对如何治理黄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进行解答,教授指出:治理黄河需要沿黄各省区的共同努力。随后,徐教授为实践团成员解读了相关政策,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指导。
7月13日,团队前往了郑州市黄河花园口段进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在黄河岸边驻足观看,河岸旁绿树成荫,鸟啼蝉鸣,黄河安澜,一派祥和景象。随后成员们参观了郑州市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走过一个个展区,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到了黄河对当地农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成员们对黄河痼疾的形成原因更加明确。同时,实践团了解了千百年来水利工作者为治理黄河所做的工作,学习到了治理黄河的各种措施,感悟水利精神。
实践团成员在活动中还采访了当地的民众,询问其对黄河的历史作用的了解以及对当地政府黄河治理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当地群众指出了黄河相传自大禹始,连绵至今,为我国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母亲河,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源远流长。在治理方法方面当地民众能够举出退耕还湖 、退耕还林、中国防护林带工程等例子。实践团成员和民众讨论了各自的想法,倾听了各自的意见。
经过讨论,团队认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黄河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但仍存在含沙量较大、易产生水患等问题。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团队发现,当地民众对黄河治理相关政策理解不够到位。建议当地政府借助网络工具,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宣传相关政策,弘扬黄河文化。也可组织黄河治理主题活动,让民众亲身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提高民众保护黄河的意识。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8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