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艾奉献青春改变西部生命的轨迹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青春选择,再续服务西部不解缘

2003年6月,得知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赴西部基层服务的消息,作为在读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冯艾毅然决定报名参加。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要是面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招募,复旦大学团委负责人向冯艾说明了这一情况,但在她的再三坚持、请求下,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上海项目办和复旦大学最终批准了她的申请。2003年8月,冯艾接到了“西部计划”的入选通知,将赴西部支教一年,并担任上海市大学生志愿者赴云南服务队负责人。

2003年9月初,她来到了海拔超过3200米的彝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的战河中学,担任初中语文、历史教师,并被任命为战河中学副校长。有了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冯艾对西部基层的艰苦环境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初到战河中学,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她大吃一惊。操场上搭了三大间简易木板房,墙上的裂缝比人的拳头还宽,连一扇窗户都没有,但却是250名学生的宿舍。孩子们的被褥破破烂烂,有的学生甚至拿麻袋当褥子。与生活条件的艰苦相比,更让她揪心的是教学条件的落后。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除了教材连本字典都没有,更不用谈课外书了。初一的学生会写错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问她,“因特网”是用来打鱼的还是捉鸟的?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差得让她痛心,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同样天真、善良、可爱,充满好奇心。学校希望她能开设音乐课,但学校没有一本正规的教科书,更别说钢琴,手风琴;有的学生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往往拖儿带女去教室,这样的学生课上到一半就要去照顾婴儿。看到这些,冯艾暗下决心,一定尽心尽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没有音乐教材,她就请上海的老师、朋友邮寄,并在晚上自学师范大学音乐方面的教材;学生要带小孩,她就与其他支教队员轮流排班,趁自己没课时去给学生带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复旦大学捐赠了教学用具,北京育英小学的小学生寄来了教学用品,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编辑寄来了崭新的字典,很多人汇来捐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学校安排冯艾教初二语文和初一历史,每周差不多30节课,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整天就是备课、教书、改作业,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教学当中,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全校的学生都是彝族,平时都说彝语,往往上到小学四、五年级才开始学说汉语。有些初一学生听不懂汉语,还要靠其他同学当翻译。教学大纲中1节课的内容,她至少要上3节课。针对这种情况,她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就给他们读故事、讲笑话,尽量联系他们的日常生活,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不断提高,成绩也直线上升。

不知不觉中,冯艾成了孩子们的大姐姐,成了朋友。有一次,冯艾来北京参加活动,临行前的语文课开始时,一走进教室,她发现讲台上摆满了云南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美丽的花丛中露出一小块讲台,上面是学生们用粉笔写的一句话“祝老师一路平安”。那一瞬间,冯艾心里感动极了,她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自己收获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们纯真的爱。

2004年春节,冯艾决定留在宁蒗坚守岗位,与当地群众共度新年,并应邀主持了宁蒗县“我们都是一家人”新年联欢会,从大年初三开始,她还与其他志愿者一道为县里的教师讲授教学管理课,目前,相应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服务间隙,冯艾克服种种困难,餐风饮露,翻山越岭,走访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贫困现状,还深入摩梭族村寨寻访,并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写下了数万字的调查报告。

不懈追求,把服务人民作为人生支柱

冯艾在本科学习时成绩非常优异,毕业时被保送读研究生。同时,她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大学一、二年级,每逢校庆文艺演出或社团活动进社区,舞台上总少不了冯艾义务为校友和社区老百姓演出的身影,她不仅是参与者还常常是舞蹈的编排者和义务老师,为一次下乡演出,总要花上几个通宵赶排。在她的号召和组织下,大学生们还自发成立了一支舞蹈队,经常深入周边社区为群众慰问演出。大学二年级,冯艾担任复旦大学勤工助学的经营实体——光华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勤工助学的学生多为贫困生,每次有同学献血,她都熬制鸡汤,烧好红枣,送到学生寝室;每次有同学假期返乡没钱买票,她都拿出她勤工助学的收入买好票送到同学手里。1998年暑假,冯艾组织光华公司员工在安徽颍上县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坚持前往当地希望学校对口扶贫,大学生用他们勤工助学的收入先后资助了50余名当地学生,该项目已连续实施多年,成为复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品牌项目。冯艾还是复旦大学“爱心基金”的参与发起者之一,曾任该基金的理事,参与制订基金章程等相关运作制度,该基金吸纳毕业的复旦校友和社会人士捐款近100万元,已帮助该校120余名特困生完成学业。冯艾的事迹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广为流传,激励了很多莘莘学子,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大学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参加宁夏西吉支教志愿服务队的报名人数从第一年的十来个到第二年的几十个到第三年的近百个再到今年的一百多名,去西部支教成为和冯艾一样很多复旦大学毕业生最热切的渴望。

在上海、在云南,不时有人问冯艾,上海的发展机会那么多,你已经去过西部了,为什么还要去?每当面临这个问题,有时候她回答,有时候她不回答,但她心里想说的是,“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每当她想到孩子们的生命轨迹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有所改变时,就感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她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项播撒希望的事业。今天,有一万人在西部开展志愿服务,明天,这支队伍会更加壮大。千千万万的志愿者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辛劳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生根发芽,绽放成灿烂的花海。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5-26 关注
西部计划推荐
  • 冯艾奉献青春改变西部生命的轨迹
  • 冯艾奉献青春改变西部生命的轨迹
  • “这是我第一次从大城市到极端贫困的山区;第一次与农村的老百姓朝夕相处;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黄土地上的坚韧不拔。
  • 西部计划 05-26
  • 冯卓怡不是每朵花都要长成玫瑰
  • 冯卓怡不是每朵花都要长成玫瑰
  • 眼前这个1988年出生的女孩,戴大框眼镜、穿格子衬衣、背卡通熊猫书包、讲话有点广东腔,却喜欢跟别人介绍自己是“新疆媳妇”。
  • 西部计划 05-26
  • 黄贵军做大山深处的健康使者
  • 黄贵军一名来自湖北的西部计划志愿者,2006年7月毕业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贵州省遵义县喇叭镇服务。
  • 西部计划 05-26
  • 张丽娟扎根边陲让爱展翅高飞